一个典型的MBA毕业生在听到一个创业计划的时候,问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你的商业模式如何?”接着,他会用在商学院学到的一些战略模型、营销模型和财务模型把这个“商业模型”分析一通,至于这个商业模型背后的价值观和创业激情往往是被忽视的。
这是一种典型的商学院思维,大多数职业经理人也是这么做的。但这一套办法并非总是奏效,特别是对于那些创造了一个新兴市场的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这也从某种角度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最具创新性的公司——比如英特尔、微软、苹果、西南航空、耐克和星巴克——的创始人或CEO都不是MBA毕业生。他们通常都是创造案例而不是学习案例的人,他们的“商业模式”都是事后总结而不是事先规划出来的。
当28岁的霍华德。舒尔茨第一次走进星巴克位于西雅图的店面时,吸引他的是星巴克咖啡豆的香气。当时的星巴克拥有四家店面,老板是因为喜欢咖啡才做这笔生意的。他们宣称要提供美国最好的咖啡豆,赚不赚钱倒是次要的,而且当时星巴克并不卖咖啡饮品。
如果舒尔茨当时刚从商学院毕业的话,他大概不会去放弃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去星巴克工作的。依照商学院的传统思维来看,星巴克当时的“商业模式”并不吸引人。吸引他的是星巴克创始人的核心价值观和发自内心的热情,而他希望把这种价值观传达给别人。
因为价值观,舒尔茨来到星巴克出任市场主管工作;因为价值观,舒尔茨离开了星巴克自立门户,几年后将星巴克收购;因为价值观,舒尔茨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代表生活方式的咖啡文化;因为价值观,星巴克成长为一个既“可敬”又“可爱”的品牌。
在舒尔茨的自传《将心注入》中,他还描写了许许多多星巴克发展中的故事。在这本书,给人印象最深的不是星巴克的“商业模式”,而是在商业背后那些活生生的人,他们满怀热情,追求梦想,敢于尝试一些未知的事情,坚持核心价值观,从而成就了一个品牌。
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一次演讲中,舒尔茨讲了他小时候父亲因为受伤而失去福利保障的例子,讲到他在星巴克开创了每一个雇员都拥有公司股份的先例。星巴克的很多商业模式都在他个人的价值观中找到了答案。
那次演讲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因为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且是一个让人尊敬的人,他个人的魅力甚至是星巴克品牌魅力的一部分。星巴克的故事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些关注个人的企业不仅会让人更加喜欢它,在财务上也可以是完全成功的。
“鞋子是真实的,而利润只是一个结果。”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非常看重股东权益的今天,这一点值得所有企业深思——“利润”背后是“鞋子”,而“鞋子”背后则是“人”。这些人心怀梦想,坚持某种价值观,这是所有成功品牌背后隐秘的力量。
在《将心注入》这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如果你根据空气动力学来研究蝴蝶,它不可能会飞起来。这是因为蝴蝶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它飞起来了。”这句话对于热衷于研究商业逻辑的人同样具有启发意义——很多事情是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计划和分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