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工作逾四十年、如今身为董事长的张晓阳,参与了天冠从历史悠久的酒厂到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的转型,并使企业总资产在10年中增长了28倍。
正是张晓阳,在2000年3月,率先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了“开发推广乙醇汽油,以综合解决我国粮食相对过剩、石油短缺、环境恶化三大热点问题的政策建议”,掀起了一场绿色能源革命,也为酒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另辟蹊径。
由于我国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坚持以非粮为主”的方向,天冠再次转型,探索“非粮替代”之路,并建成了目前全国最大的纤维乙醇生产线。
张晓阳在6月30日接受十几家媒体的采访中,勾画了未来河南南阳初具规模的绿色能源产业基地的蓝图:“2012年年底前,要在南阳再建10个(左右)产能6000~10000吨纤维乙醇标准化示范工厂,形成初步的产业化示范区;2020年前,在南阳及周边地区建设100个(左右)纤维乙醇工厂,使系列生物能源总产能每年达到205万吨,形成初具规模的基础资源产业。”
张晓阳坦言,最大风险在于 “天冠拥有的技术能不能最快产业化”。
不断延伸的产业链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宣布自2008年6月20日起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对于天冠的燃料乙醇生产而言,这是个“利好”。
张晓阳介绍,由于我国燃料乙醇的价格与汽油价格联动,因而油价上调,乙醇价格也上调,两者的比率是0.911。
“也就是说成品油价每吨上调1000元,乙醇价格上调911元;只要成品油价上涨,对天冠都是利好。”张晓阳表示。
尽管如此,燃料乙醇生产企业还是面对高生产成本等多重困窘。在此种情况之下,天冠看到了“产业链延伸”的价值。
围绕燃料乙醇开发,天冠不断拉长酒精生产的产业链条,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实施产品的多层次开发和价值的多梯次增值。
换而言之,天冠已形成了农产品加工转化产业链条内的产品多元化:酒精、燃料乙醇已不再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的主要产品,而是作为农产品加工转化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在生产燃料乙醇的过程中,可同时得到副产品饲料、谷朊蛋白、生物饲料、沼气、二氧化碳、PPC塑料、有机肥料等多个产品。”张晓阳表示,同时,各个副产品又可作为原料,实现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的开发增值。
接下来,回收的麸壳皮是很好的饲料和低聚糖生产原料,麸壳皮通过深加工,又可得到具有生理活性的膳食纤维、低聚糖和酶类。张晓阳表示,提取的谷朊蛋白,由于它独特优良的功能和加工特性,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企业又把谷朊粉进一步深加工生产水溶性蛋白,价值又可增值一倍。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每个产品都是生产扩展的链条,也是增值的环节。”张晓阳表示。
同样要注意的是,以生物发酵生产乙醇为主业的企业也多面临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诟病,对此张晓阳颇有兴趣地对记者解释了他称之为“神奇的六碳糖”的乙醇生产过程。
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为六碳糖,六碳糖是纤维素和淀粉的基本分子,张晓阳介绍到,在生产乙醇的过程中,六碳糖中的两个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四个碳转化为乙醇。
“乙醇作为能源经使用消费之后,又转化为四个二氧化碳回归自然界。”张晓阳解释道,这六个二氧化碳分子经光合作用,又原封再合成一个六碳糖,就这样永远闭路地在大自然界中循环。
因而,在面对酒精生产过程中唯一没有被充分利用的最大废弃资源——二氧化碳时,天冠用二氧化碳开发出PPC(全降解二氧化碳塑料),应用于一次性医药、食品包装材料、全降解发泡包装材料、一次性餐具等。
“PPC国内最大的一块市场在于用其制作发泡包装材料,目前不少国内外私募基金及风险投资都对这个项目抱有浓厚的兴趣。”张晓阳表示。
解决原料走向热带
从2006年底,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开始,未来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将“坚持以非粮为主”的信号已经非常明显。
在这一原则下,据了解,我国可用于非粮生物质原料有两类,一类是现即可用的薯类、甜高粱、甘蔗、木本作物等;另一类是以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和能源植物构成的纤维素原料。
张晓阳介绍,为了更大规模地实现国家提倡的“非粮替代”,天冠改造了原有乙醇生产线,形成了20万吨木薯类燃料乙醇生产能力。
这条经过改造的生产线,在鲜薯收购季节,以鲜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日处理鲜薯1000吨;天冠还开展原料基地建设试点,实施订单农业,在南阳市建设了50万亩脱毒红薯基地。
与此同时,天冠看准“生物质量”最高的老挝,2005年10月25日与老挝国家计划与投资委员会签约,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在老挝甘蒙省租地60年投资种植木薯和加工。
“我们在老挝租用了5万公顷土地,建设木薯原料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可供应木薯干原料100万吨。”张晓阳解释说,之所以选择老挝,是由于“光合作用最有效、效率最高,越是生物资源最大的地方”。
同时,木薯也可就地消化或运回国内加工,降低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据介绍,最初5年,木薯运回中国加工,5年后则在当地建立工厂,计划每年消耗80万至90万吨木薯。
盼纤维乙醇产业化
伴随快速转化木糖的酵母问世,张晓阳称:真正的“非粮替代”——纤维质原料生产乙醇正在成为现实。
据了解,全国每年农作物秸秆有7亿吨,其中有2亿吨被作为农村燃料消耗。据张晓阳介绍,生产1吨乙醇需要6吨半秸秆,换言之若能将剩余5亿吨的一半用来生产乙醇,大约可生产4000万吨纤维乙醇。
天冠在1997年就与高校合作启动了纤维乙醇项目研究,探索用秸秆取代粮食生产乙醇。
张晓阳表示,以农业废弃物秸秆为原料生产乙醇,目前国内最大的纤维乙醇生产线——“1万吨纤维乙醇一期产业化示范项目”也于2007年建成投产,全线设备已调试运行,工艺路线全部打通,合格产品已顺利产出。
张晓阳表示,天冠集团将继续攻关完善纤维乙醇的工艺技术,在万吨级标准模块产业化生产厂的基础上,进行乡镇布点复制建厂工作。张晓阳也坦言,秸秆生产的纤维乙醇与用粮食生产的乙醇使用效果一样,但纤维乙醇的成本略高于粮食乙醇。
张晓阳表示,目前纤维乙醇并不能给企业带来多少利润,但他们依然坚持生产。
“事实上,10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纤维乙醇的成本在不断降低。”张晓阳表示,此外,国际石油价格高涨,纤维乙醇的成本价将有可能与市场价拉平,直至低于市场价。
与此同时,纤维乙醇生产中,可产出大量木质素,这是企业的另一笔收入:纯度稍高的可做成活性炭,每吨售价在4000元左右;精制的高纯度木质素则可作为生产聚氨酯产品的原料,每吨售价在6000元以上。
“如果产业化的时间滞后若干年,天冠将失去现有的技术优势。”张晓阳介绍,根据第三方机构考察,与其他国家的同类企业相比,天冠现有的技术仅仅领先2至3年。
如果不能在两三年内迅速地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失去发展机遇。张晓阳表示:“这是风险,也是对天冠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