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小企业如何过冬
张弛有度的后盾:透明文化
但无论如何,降低预期,把增长的要求放下来,并不是任何企业都能轻易做到的。而这个由经历了百年历史的两个品牌组成的合资公司,保持了足够的理智,也给予了团队足够的宽容度。
“这个企业的历史太长了,什么都经历过,战争、动乱、经济危机,一路走来,看得多了。当然企业总是要增长的,但你可以告诉他,这样增长已经不健康了,那就放慢些。”吴建科说。
而良好透明的企业文化,给予了博西实施“保养”的可能性。
在博西中国,标语、销售竞赛、“大干××天”是绝对没有的。从总部到中国,给到销售经理的指标总是统一的。
而在很多公司则是层层拔高,到下面都成了天文数字。“我们互相之间是透明的,天塌下来也不会乱了阵脚。”吴建科说。尊重每一个人是博西的原则,在他印象里,从不曾有过被上司骂,或骂下属的经历。“我们总说你行的,再努力一下。今年可能有点累,找找问题,调整调整”。
惟一的压力来自于横向之间的比较,这种压力因尊严而生。绝大多数人在信任的背后给予的都是付出,这也使少数混日子的人自感惭愧。吴建科曾收到过员工的辞职信:“吴总,我对不起公司对我的信任。”
在博西,没有相关的企业价值观培训,也没有专门负责企业文化宣传的人。吴建科推崇,实际的过程是传递价值的最有效途径。比如:销售人员开区域会会吵得一塌糊涂;比如:“我的秘书五点半下班了,我不会把她叫回来并骂她,这就传递了文化”。
现在,高管们去办事处,“员工该干啥干啥,根本不拿我当回事”。
这个“不被当回事”的领导者,坐在简陋的办公室里悠然微笑——博西在南京的所在地,还是十几年前进入中国的第一个办公地点,原本今年打算换个新办公楼,为节约成本也被取消。“我们一年的租金也就200万。天气这么热,我的空调不好,我也没再申请。”吴建科乐呵呵的。节约成本,最终将转化成竞争力。
但在前沿的领域,博西却“极其彪悍”。博西是行业内第一个上SAP软件的,仅每年的维护成本便是几千万。而刚兴建的仓库,其现代化程度据说比吴建科的办公室好多了。
“在核心竞争力这些点上,我们拿出了超出想像的胆量,一点都不吝啬。”吴建科说。
这,也是博西的文化管理。
对话精耕
《中外管理》:您认为,现在对企业来说,进入到精耕时代了吗?比如要把速度慢下来?
吴建科:理论上快鱼和慢鱼都有成功的可能。这也分不同领域,比如:电子消费领域确实需要快,技术更新是以月度、半年来计算的,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新产品的快速推出上。而在一些传统领域,企业要考虑节奏,要把握火候。快慢是相对而言的,其实是节奏是否合适的问题。如果你是个马拉松选手,就总结了一系列经验,知道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这也是龟兔赛跑有那么多版本的原因。
《中外管理》:您认为,精耕时代有哪些特点?
吴建科:实际上企业分两个部分:效率的提升、竞争的有效性。效率的提升最终会转化为竞争优势,比如成本优势,包括直接和间接成本;但竞争优势的产生,并不直接来自于效率的提升。这时看你怎么来分析,企业内部效率的提升是个永恒的话题,在不同的阶段确实体现了不同的意义。有时市场机会来了要快速把握,不能太多的繁文缛节,但必须时刻警惕这个过程是暂时的,最终要回到精细管理上。要知道,马拉松选手一分钟呼吸交换多少次都是严格把握的,训练到一定程度就成了本能。
《中外管理》:在您看来,博西的“精耕”体现在什么方面?
吴建科:第一,我们是极其讲究节奏把握的企业。
具体体现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所把握的节奏一定是跟战略目标所一致的。我们的战略目标说到底就是,我们必须是这个行业的最顶级品牌,当然并不一定说是市场占有率第一。任何人在技术上挑战我们都是我们不允许的,需要深刻反思。必须严格保证技术领先,还有品质。当我们的步伐在迈进的时候,涉及到这两点,我们都会慢下来。其他企业也各自有自己遵循的核心。比如有些企业以快为核心,这跟企业的追求是相关的。我们已经是个百年企业,希望还能有个百年。
徐源:慢鱼吃快鱼
多年来,中国企业普遍奉行快速增长策略。事实上,有时慢鱼是能吃快鱼的。
中国企业多数是“抓住机遇求发展的”,但常常是在快速发展中,自身的本领却没有同步增长。可以看到,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吃到苦头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次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其实是个很好的机遇。必须掂量一下自己:什么是赖以生存的可能。多少年来,中国企业普遍奉行快速增长策略,但事实上,有时慢鱼是能吃快鱼的。
快鱼的隐忧
其实我早在2000年前后就提出了“慢鱼”说,这种观念正是来自于小天鹅的实践。和国内很多企业一样,小天鹅在1987年前经过8年痛苦摸索,突破了技术开发瓶颈。又用了3年时间解决了市场观念、服务问题,此后在行业内遥遥领先。
但一个人在逆境中想的事情跟顺境中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很突出的表现是:我们工作服上有小天鹅的标志。在高速发展中,员工自豪,也很骄傲,大家都让标志亮出来;而困难时期很多人都把那个标志刮掉了。
后来,大家重新自豪起来了。但正因为这样,就一定蕴藏着危机。因此我们在1995年就提出“末日管理”,目的是引起员工的关注。到1998年,进一步提出“增长的痛苦”。当时已经感到很多不协调:外界(政府、股东)希望你赚钱再赚钱,无形的压力非常大;组织迅速扩大,如何保持企业的动平衡;还有心态上的贪婪——贪婪并不仅是指贪钱,总想做行业老大也是一种贪婪。
这些问题都是很危险的,也往往是羞于启齿的。我们希望能推动企业良性发展,也就是在这之后,提出了“慢鱼吃快鱼”,坚决地对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企业发展就像一个人跑步,跑100米不累,但跑1万米就会有很多不适应,需要减慢步伐,调整一下。当然,这个过程是暂时地慢,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快。而且,发展永远是核心,如果离开了发展去讨论快和慢,就没有意义。
慢鱼的痛苦
但慢下来并不容易。
从鲜花和掌声中突然出局,最难过的是心理关。更何况,调整是个系统工程,总会面临诸多问题。
而更现实的问题是,治病是要花钱的,调整必然要付出经济代价。但是,你有钱吗?比如乐华,一调整就倒下去了。小天鹅2001年亏了4个亿,也是在为调整买单。而更多的企业,知道有病但没钱治,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很骄傲的是,小天鹅最终勇敢地选择了慢一下。我们停掉了一直在亏损的洗碗机项目,全国33个分公司因与我们管理能力不相适应,全部停掉改为办事处,规范管理。
调整中很重要的还有对新鲜血液的安排。从1996年起,我们前后引进了十几个博士,对他们的能力,我们心悦诚服。后来小天鹅开发变频洗衣机,只花了300万人民币。为什么这么少?就是因为我们不但引进了技术,而且引进了人,很快就把引进的技术转化为能力了。而一般引进技术如果花1块钱,那转化成能力就要10块或100块。
为给年轻人腾位置,老员工被分流到我们新办的配件企业去。包括我在内的3个副总,也全部主动让出位置,分别去不同国家再学习。
因为一系列调整,小天鹅在2001年亏损。但即使如此,主业在2002年到2006年仍在持续增长。2006年,我们这批人全部离开了小天鹅,但企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换了3任董事长也并没引起大的动荡。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企业文化的延续、管理、人才的保证。
下决心看病是很难的。而在勇气之外,还必须要有免疫力,要在认识、精神、物质等几个方面做好准备。而且,要找到最合适的突破口。惟有此,才可能赢得健康发展。
黄鸣:精耕乃世界大势
不言而喻,好企业都是精细的,而且是处处精细。
现在整个环境,包括通货膨胀、次贷危机、劳动合同法等等,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冬天。很多企业措手不及。其实应该在多年前就做准备,因为世界大势必然如此。
但乱世出英雄,现在的严峻情况也是个机遇。实际上是大形势逼着大家都去练真功夫。因此更多的中国企业要赶紧醒悟过来,知道真正的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传统产业更该精耕市场
对企业来讲,精耕是分几个层面的,首先是对市场需求和企业定位的精细研究,尤其是对客户需求的深层次挖掘,而这不是简单的市场调查就能做到的。其实有些发展是很多人都预料不到的,谁能想到电梯里也能装液晶电视?所以才有江南春。我的一个观点就是:客户讲出来的需求已经不是他真实的需求了,或者已经是大家都能满足的了。因此对基本人性和社会发展的掌握格外重要,需要从源头上,从战略角度深层次地、细致地研究和预测客户需求。不仅是精耕自己现有的土地,更要精耕到没有开垦的地方。
这一点可能在新产业更多地被提及,但在传统产业更应该提。正是因为忽略了这一点,才使很多中国企业很难受。
一个经典相反的例子就是夏普。它原来是做小型计算器屏幕的,但它在十几年前就投入庞大的研发力量,坚定地往液晶方向走,这就反映了它当时对世界未来显示屏市场的精细研究和预测。而且,它很好地将自己的惟一优势(显示屏)进行精细化、创新,现在成为全球液晶老大。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平板电视的集体亏损。
诚然,精耕是需要成本的,任何前瞻性项目都是有压力的。但伟大的企业却往往是一投一个准儿。为什么它们总那么幸运?实际上是有赖于科学的研究体系、预测体系等一套精耕文化。精细体系保证了企业将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从这个角度说,精耕是无风险的,这也是精耕的根本。
精细管理是底线
在对市场的精耕之外,精耕还包括对企业管理的精细化。
以皇明的太阳能为例,我们投了3亿多元建检测中心,有16个实验室,能检测各种各样的东西,而这是6000万直接损失换来的。皇明太阳能的支架以前是找合作伙伴做的,我们质量把关不严,送出去,几年后几万台都烂掉了,换下来上千万,还不包括间接损失。其实这种案例在制造业比比皆是。可以说,现在精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底线。
许多行业被集体淘汰,原因就在于不精细。科技和产品之间有很大的距离,核心竞争力不是光有技术就行了,从实验室到产品是一整套精细化运作的过程。而在市场经济中,所有都是假的,就这块是真金白银。
但要做到精细,必须耐住寂寞,十年磨一剑。以前我们出来一个新产品就赶紧推,但对社会使用环境考虑不够,一推出去就产生很多问题。后来再推新产品就特别慢,要方案评审,图纸制造评审、测试,综合测试、小批量销售,再评估,再工艺评审、材料评审等等,一层层的。
这样做很麻烦,也增加了我们的成本,使价格无法降低。但最后坚持的结果是,我们销售量最大。所以说要有耐心,要相信消费者这个“上帝”。
不言而喻,好企业都是精细的,而且是处处精细。当然,不能盲目地精耕,精力的投入要有重点;另外,要注重企业内部创新文化、创新能力的培养。精耕是个不断改进的过程。
还需要认识到的是,精耕时代的到来,同时带来的也有成本的增加。尽管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是有空间的,但高质量高成本的基本格局是不会变的。对此,消费者应给予支持。社会、民族、企业的竞争力永远是和消费者,和社会的共同认知相关的。产品的舒适、新奇永远不能用低可靠度来换。对中国现状来讲,这点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