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是成功的,这一点没有争议。但是,如果视其为中小企业模式突围的“教父”或“救星”,就有些夸大其词了。
马云是个行动主义者,在今年“两会”期间神秘造访广东代表团后不久,就有了实际行动。先是3月24日与佛山签署协议,扶持佛山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帮助其拓展销售渠道。佛山之后是中山,中山市经贸局对与阿里巴巴的联姻乐此不疲。
与地方政府联姻,无论对于阿里巴巴的业务拓展,还是当地的产业结构优化,都是有利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视阿里巴巴为中小企业的“救星”是否妥当?
珠三角的区域优势由来已久,这一点不必赘述。企业在电子商务这一块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也是事实。但却不能反过来说,中小企业的困境源于信息化进程的迟缓。国际原油价格高企,原材料成本攀高,加上国内通胀等因素,企业的利润被严重压缩,这才是企业所面临的窘境。
这当然不是说珠三角中小企业不必要在电子商务上下功夫了,而是说,由从省一级到地市一级的政府出面,“欢天喜地迎马云”这种招商引资的方式是否得体。政府的高调往往意味着在政策上给予多重的优惠,而这些优惠,是否合情合理,相关部门并没有公布,我们也无从得知。
宏观上讲,政策优惠的市场化边界在哪里,在阿里巴巴进广东这一点上,必须要搞清楚。这一问题搞不明朗,以后就可能有更多的案例发生,这对于一个地方的招商引资环境,长远来讲未必有利,相反可能造成制度的扭曲或寻租行为的潜滋暗长。
微观上讲,阿里巴巴与地方政府的联姻,实际上是其在“让跨国公司本土化”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的一个战略,或者说通过夯实其本土化业绩从而提升其品牌价值之举。尽管财务显示阿里巴巴去年净利增长达340%,但其对未来的持续盈利却不敢掉以轻心:2006年阿里巴巴的付费用户增长率为55%;而2007年财报显示,付费用户的增长率已下降为39%.
在这种情形下,阿里巴巴有必要对不同级别的电子商务用户进行细分,逐步提高用户转化率和续约率。可以说,阿里巴巴深入广东正是出于这一角度的考虑。
而对珠三角的中小企业来讲,现在除了应对成本剧增等现实挑战外,更重要的是要夯实品牌的的含金量,然而他们借助阿里巴巴,大多仍会去强化“渠道为王”的理念,这便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初衷错位。
在笔者看来,打造一个工业购销专业化的流通体系的目标是好的,推动中小企业普及和应用电子商务的想法也是好的,但是却不宜将阿里巴巴给神化了,投入与产出上,要精打细算,纳税的人要用对地方。同时要谨防中小企业的单打独斗,哪怕是品牌企业。否则就会出现“政府花钱为企业分化埋单”的双重谬误。相反,要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出发,从优化当地产业结构的大局出发,其次才是渠道的延伸再延伸。
还有一点必须引起注意的是,佛山和中山都与阿里巴巴联姻了,在公开报道的一些措辞中,“各自为政”的苗头出现。这固然是竞争的表现,但要注意分寸,这不是在街头“拉客”,这是在为产业结构优化而设计,同在珠三角城市群,合作意识也不可缺,否则马云会躲到角落里“偷着乐”———双赢成了单赢,联姻的味道就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