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期间,来到国内的老外无疑很多。有人流就会有消费,不少商家由此乐观地认为,大赚老外钱的机会来了!
老外的钱真有那么好赚吗?未必。这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力”:一是老外的消费力,另一个是商家产品的吸引力。
老外的消费力由他们实际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态度所决定。在消费能力方面,来中国的老外显然并非都是有钱人,即使是像老布什这样的有钱人,都会在秀水市场把开价8000元的产品砍到了2000元,可见老外的钱并不好赚;而在消费态度方面,我们调查发现:老外的实际消费状态也是比较谨慎和理性的,比如他们很少会大量购买那些价格不菲且限量发行的奥运纪念品。
老外的消费力不易把握,但商家自己的产品还是能够控制的。要想让老外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上“有所花费”,不下一番心思研究老外的消费习惯,不注重增强自己的商品特色,多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事实上,能够博得老外青睐的一些商家,他们往往是下过工夫的。比如老外受开幕式的影响,普遍喜欢具有中国元素的商品,而眼疾手快的商定便能迅速抓住这一需求将其市场化,从而抢先获利;再比如老外的口味偏甜喜酸,商家便适时地推出改良后的北京烤鸭,这些都是极为讨巧的商业之策。
本期专题,我们特别安排记者亲赴北京前门大街、王府井商业街、后海酒吧街、东直门簋街、朝阳公园西门餐饮街、798艺术区、上海陆家嘴商圈等老外经常光临的区域,进行实地调查与采访。虽然这些“商业地标”的选择并不全面,但通过这几个“镜头”,依然可以清晰地窥探到老外的消费习性与喜好,而其中一些能准确把握老外需求的商家的成功经验,则对其他商家有着较大的启发及引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