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三大原因让基金经理离职转私风潮再起(一)



  一边是上海进一步放宽金融管理,一边是不断传来投资高管离职的消息。投资领域又起波澜,对投资者而言,也或多或少利益相关。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离职单干,多位圈内知情人士透露,3个月或者是半年内至少还有7~8个公募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或研究总监辞职奔私,目前,他们大多已向公司提交报告,等合适的接任人选入职后再离开。投资高管离职潮背后会是怎样的原因?

  交银施罗德投资总监、李旭利、离职单干,几个关键词,又一次搅动了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之间人才流动的“一池春水”。

  2006年12月30日,原博时基金的金牌经理肖华由公募转向私募。自此,公募界大佬接连奔向私募基金阵营,上投摩根吕俊、工银瑞信江晖、华夏石波、嘉实王贵文、广发何震、南方王宏远、交银李旭利……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这串名单还将迅速拉长。多位圈内知情人士透露,3个月或者是半年内至少还有7~8个公募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或研究总监辞职奔私,目前,他们大多已向公司提交报告,等合适的接任人选入职后再离开。

  “体制”、“做一番自己的事业”是很多公募转私募的基金经理所说的离职原因。但短短两年间,优秀的公募人才,甚至是基金公司高管们,毅然舍弃了公募基金背后的大平台,宁愿到私募行业从小公司开始做起?私募阵营又有哪些因素吸引着他们?

  《中国经营报》记者寻访了这两年间由公转私的近10个明星基金经理们,试图从他们的离职原因中寻找出公募基金行业存在的共同问题。

  不买基金炒港股

  “公募管得太死了,自己不能做股票,一天到晚草木皆兵。基金经理本身是做投资这行的,却不能替自己理财。”说起当初离职,李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基金经理自身不能买股票。

  “国内基金业是过度监管。整个投资界,只有中国内地的基金经理是自己不能买股票。在海外,基金经理自己的账户只需要备案就能买股票。但国内却直接要求从业人员一律不能买股票。”另一位圈内的大佬直言,每个人都有理财需求,基金经理做投资却不能替自己理财,是管理体制上的一大弊端。

  而“只堵塞、不疏通”的结果是,唐建等基金经理建“老鼠仓”的事件由此爆发,舆论为此哗然。MSN监控,手机监控,各方都盯着基金经理的“老鼠仓”。

  李彬对此颇有切身的感受。2005年,市场刚崛起,李彬最喜欢的是潜心研究、挖掘牛股。但2007年,唐建事件爆发,当他再提出一个冷门股票时,同事一边要求他提出诸多证据说明看好的理由,一边以异样的眼光打量他。时间一长,李彬再也不想费心寻找黑马。

  A股不能炒,但在火热行情的诱惑下,基金经理们投资的冲动终究无法抑制。炒港股就是基金经理们以曲线方式理财的行业内公开秘密。

  “不少基金公司内部,基金经理之间最常谈论的是港股,而不是A股。”李彬说,由于他们管理的是A股基金,将自己的钱拿来炒港股,也是他们迫不得已的一种擦边球做法。

  据记者私下与圈内人士交流,基金经理们投资的范围正在扩大,“圈内有些基金经理已经开始买美股,不过也是买中资概念股。”李彬向记者透露,基金经理买美股,主要是做长线投资。

  虽然现有的监管制度规定基金经理不能买股票,但作为从业人员,他们可以买基金。让记者意外的是,他们对买基金理财并不认同。

  “傻瓜才买基金!”“国内的基金业还不太成熟,投资风格多变,不稳定,我还想不到要把钱交给哪位同行来打理。”多位基金经理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自己不买基金,偶尔会“炒一下ETF,但更多的资金是在炒港股。”

 调查:三大原因让基金经理离职转私风潮再起(一)

  难以主导投资

  对于想投资致富的人而言,能否买股票、替自己理财是很重要的事情。但对另外一部分群体而言,能否按自己的想法来做投资是更为重要的事。

  在基民的眼里和媒体的聚光灯下,基金经理是很光鲜的职业,手握百亿资金在市场上叱咤风云。但基民看不到的是,“基金经理在公司内部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员工,主导性很低,是很卑微的。”

  今年刚离职的张峰,谈起离职时最深的感受是投资不自由,基金经理的主导性很低。

  “基金公司的限制特别多,好多人都给你插一手,但所有的责任都要你一个人背。”张峰所说的插手,是指基金公司的机制设置,上到投资总监,下到研究员,都可以对基金经理的投资进行影响和干涉。

  “你看好一只股票,但研究员不看好,他不写研究报告,这股票就进不了股票池。”作为基金经理,张峰平时还要和研究员搞好关系,让他撰写研究报告后,看好的股票才能进入股票池。而到了开会讨论时,“投资决策委员会还有更多的意见,还得费心思说服决策委员会。”

  还记得2008年11月中旬,市场从1664.93点的底部快速冲到1800点,对市场趋势敏感的张峰提出这是最有价值的时机,他打算大幅加仓,但公司领导给出的指示是“你加5个点吧,不应该加那么多”。等到3月,大多数基金公司已经将仓位加到80%,张峰所在的公司领导却在投研会上指示,“其他公司的仓位都比我们高,我们得加点。”

  其他离职的基金经理多有类似的感受。“基金公司的风格,说白了就是公司里说话算数的人,他的想法就是公司的风格。基金经理是很难按照自己的理念来做事。”从国内排名前十的基金公司转到私募的李华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他在基金公司干了很多年,但公司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风格,基金经理总是被迫做出改变以适应领导新的想法。

  目前还担任投资总监的李伟也承认,投资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反而受到诸多限制,是很难忍受的状况。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76190.html

更多阅读

投资迷局中的财富未来(一):直面中国,投资迷局

投资迷局中的财富未来(一):直面中国,投资迷局珍园文化   赵梅阳在世界的版图上,只有中国这块最难为投资者看懂,中国进入投资迷局的混沌时代。为此,笔者将撰文四篇,分别为:直面中国,投资迷局;聚焦全球,高端消费;共赢珍园,玉品人生;创新模式,财

成潮智能 基金经理离职成潮

  北京某知名基金经理离职的消息迅速在业内传开。这位供职于某大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之前管理着两只基金,掌管的资金超过300亿元,以灵活的资产配置策略以及良好的选股能力得到了同行和投资者的广泛认可,2009年业绩在同类型基金中排

江诗琼:大卖场,让服装品牌爱之深恨之切(一)

        说起大型超市,它传递的信号是销售日用品的地方和量贩服装的场所。一般而言,在大卖场里销售的服装档次不高。说实话,笔者从事服装品牌多年,几年前尚未将大卖场作为服装品牌的渠道来考虑。           近年,渠道作

MBA顾青的生意经:50万起家把鸭脖卖到上亿元(一)

久久丫董事长顾青个人简介:顾青,199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管理学院, 2001年获得上海财大-韦伯斯特大学MBA学位。先后担任过广东乐百氏集团营销公司总裁助理、武汉公司总经理。现任久久丫董事长。 他曾用7年时间创造了乐百氏纯净水

张瑞敏:让世界入海尔的白色家电帝国(一)

他的“建国”大业——海尔是海 1984年,34岁的张瑞敏入主青岛市电冰箱厂。他是短短一年中被派来的第四位厂长,前三位都已负气离开。他刚一接棒,就颁布13条基本规定,从禁止随地大小便开始,揭开了海尔现代管理之路,开启了他用30多年倾力导

声明:《调查:三大原因让基金经理离职转私风潮再起(一)》为网友时间的尘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