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10月16日上午,凉山惠乔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办公室里,坐在记者面前的是两个清秀而阳光的年轻人,你很难想象到他们的爱好竟是在野外或实验室搞课题研究。然而,他们研究的课题——野生荞麦,已被投资开发,并即将推向市场。惠乔公司,就是他们刚刚组建的搏击商海的营地。
这两个都才22岁的年轻人,就是今年才从西昌学院农学专业本科毕业的罗旭、谢文杰——两个四年同班、同寝室的好朋友,长期一起从事荞麦栽培、组织培养、生理生化特性、遗传变异等相关研究的伙伴。
谈起走上研究荞麦的路,谢文杰说有些偶然。那之前他在跟一位老师做马铃薯的课题,有一天,一位师兄在实验室里测一组荞麦的数据,让谢文杰帮忙打个下手。但就这一次经历,让他对荞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越去认识、了解这个东西,就越是着迷。谈起这个转变,谢文杰说,那时候我对荞麦还一无所知,应该是怀着一种对新事物的新奇去了解学习吧。
罗旭对荞麦的兴趣来自于谢文杰,当好朋友对荞麦着迷的时候,罗旭也就自然而然地对荞麦产生了兴趣。
紧接着,学校的新课题——四川省野生荞麦资源研究的开题,给他们俩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当老师在学生中抽调调研人选时,这两个已对荞麦痴迷的学生自然是老师的合适人选。
2005年的10月到11月期间,他们跟随老师参加了野生荞麦的调查。罗旭跟老师去了攀枝花,每天早上7:30出发,跋涉在高山上,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而去了乐山和阿坝的谢文杰则更加艰苦,11月的阿坝,3000多米的高山上已经开始下雪,崎岖的山路上,湿滑、寒冷,而他们爬山的时候还得背着仪器、中午的干粮等。一个星期下来,谢文杰的脸上都被寒冷的干风吹得裂了口子。
但是,这次野外考察,让他们学到了很多东西。谢文杰说,虽然那时候我已经比较了解荞麦了,但野生荞麦还是第一次见到。最初的时候,每发现一株野生荞麦,他都要向老师请教,但到后来,他不仅能熟练地辨别出荞麦的种类,甚至能根据地质、地貌、气候特征而推定应该生长的荞麦类别。罗旭说,考察回来以后,再帮着老师一起鉴定、测量、归类、整理,到课题结束的时候,他已经能够把所见过的荞麦种类铭记于心了。
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罗旭、谢文杰不约而同地认识到荞麦,特别是野生荞麦的巨大研究价值。这两个来自平原的年轻人,对大凉山的彝家文化和荞麦文化充满热情。彝族有一条流传了几千年的古训:“世间母亲大,家中父亲大,庄稼荞子大”。彝族人家钟爱的荞麦不仅含有大米、小麦等主粮的食用功能,还含有具药用功能的黄酮(芦丁)等活性物质,属食药同源植物。而这种价值巨大的食品,还不被人们广泛认识和全面研究。
那之后,当别的同学在操场上撒欢、在绿荫下经营爱情的时候,他们却流连于实验室、实验基地的大棚里,手捏着自己的实验仪器和笔记本,为自己新的发现而欢呼,为自己的进步而振奋。那期间,这对好朋友也更加默契,在实验室里,有时只需要一个眼神,就明白对方的意图和想法;在生活中,他们也是形影不离,一起去食堂打饭,休息时两人抱个篮球去操场上投一阵子。罗旭说,“大学几年,除了在教室里学习外,我们更多的时间就是在实验室和实验基地度过的。”
大学几年的埋头学习和研究,让他们获得了别的同学难以企及的成绩,也让他们的大学生活更加充实而沉淀。
2007年6月,这对好朋友的研究成果在“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了西昌学院在该奖项上的首个二等奖。谢文杰的毕业论文《荞麦黄酮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在校期间,两人完成学院学生科研项目12个,受到学院领导高度评价。
他们的研究成绩还远不止这些,毕业在即的时候,当别的同学都在为找工作而焦虑时,他们两人却被一家有实力的企业看重,决定投资他们的研究项目。在几经协商下,最终,有了今天的惠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实验室和生产基地,为他们的项目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蓝天,他们也水到渠成地走上了更广阔的创业之路。
在记者面前,谢文杰有些腼腆地说,我们感谢惠乔公司,也为我们俩的成绩感到自豪。
罗旭接过话茬,“我觉得我们俩是能干点事的。”言语中充满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