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的投资空间和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成为地方和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
全球金融危机既是“危”也有“机”。国务院提出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将给上海企业带来怎样的发展和振兴机遇?7月8日,由上海社科院主办的 “《新智库论坛》/《上海企业论坛》——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与上海发展”在上海举行。
论坛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兼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吕政、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原所长张汉亚、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建文和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综合规划处刘平博士等专家。期间,与会专家和100多位与会企业负责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及相关人士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大环境:经济持续增长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的速度主要取决于投资增长的情况。我国在2002年以后进入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新的高峰期,其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例高达80%左右,因而推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目前,我国电力、电信、公路、钢铁等行业的建设都已过了投资高峰或快速增长期,近两年投资增速明显下降;但还有城市设施、水利、铁路、设备制造、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还处于投资高峰期,这些投资将会推动我国经济今后一个时期的较快增长。
然而,预计这些产业的完善最多需要10年时间,即约在2018年以后投资增速将明显下降,经济增长也将下降至6%以下。
按照新开工项目的投资高潮在半年到一年以后来看,今年以来我国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总投资增长一直在90%以上,加上国家和各地政府还在采取措施促进投资的增长,考虑到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从政策和措施颁布到见效,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预计到第三季度的投资增长将超过40%,全年的投资增长可能超过40%,推动GDP增长达到9%以上。
小气候:转换增长方式
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异常迅速。在第8个五年计划末期即1995年前后,我国基本消除了消费品的短缺,开始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而从第9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又进入了新的一轮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特别是“十五”以来,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使重化工业产品也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矛盾。
寻找新的投资空间和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成为地方和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为此,有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生产要素成本上升阶段,必须调整原有的低价竞争战略,努力培育起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竞争优势,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换。
企业是结构调整的主体,市场机制仍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在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多样性的作用:制定市场准入规则;提供公共产品;运用税收与财政政策调节投资方向;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维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等等。
看上海: 立足实体经济
中国社科院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研究有一个结论:即美国的金融危机说到底是实体经济出了问题。因此,上海要建设两个中心,仍需要立足实体经济。经济过热还提高利率,大量的剩余资本找不到投资增长方向,于是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引发危机。
我们要吸取教训,须立足实体经济的发展,认真考虑如何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两者如何结合等等。
上海原有的6大支柱产业毕竟还占有50%的比重,仍应是上海今后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先进制造业仍应处于上海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然而,目前几乎被所有地方政府认为可以从土地转让金中获取高额收益的房地产行业,从另一面看,却对工业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将地方房地产价格抬高的同时,也抬高了一个地区的商业成本、居住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在此情况下,要发展先进制造业就很难吸引人才、很难留住人才。因为这地方购买住房太不容易,租房也很贵,大量的青壮年科技人才难以在这地方生存和发展。所以,房地产业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是有关联的,需要协调发展。地方政府若想真正提升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就应当想方设法将房地产价格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以内。
相比较,上海的物流业较为脆弱,对整体经济的支撑有限。如果没有人流、物流,就不可能有资金流,没有资金流,就不会有发展。
此外,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应该主要还是制造业,因此,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十分大。在工业设计、国产化率提高等方面也都是大有可为的。
上海要抓住全球金融危机和后危机萧条复苏期的机遇,利用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有利政策条件,在进一步城市化发展中合理规划布局,明确发展思路和选准调整路径,使上海经济顺利实现整体结构转型。
新机遇:创新还靠自主
上海市第九届市委七次全会上明确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确保本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深圳在上世纪90年代就研究当地的产业化替代和高新技术发展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深圳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注重自身的自主创新,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因此,上海的发展可以借鉴这样的经验。
上海要将吸引技术人才,提升自主创新技术能力作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改变依赖国外技术、靠海外投资制造业的发展模式。要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相联系,从长计议。
目前,我们国家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国家每年的科技投入是4000亿人民币,并以10%的速度递增,有人测算,其中约1/3用于拉动了美、德、日等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所以,在此方面,我们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当然,也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基础研发能力;集成能力;产业组织能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等。在高新技术领域,既要吸引国外投资,又不能完全依靠外方。要确立一个理念,即一定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要靠自己来提升竞争力。
目前,上海市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工作已全面启动实施,2009年度受理公告、《2009年度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指南》和《关于加快推进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已先后发布。将采用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分工明确的推进工作体系、建立工作机制、明确项目实施主体、把重点项目纳入“绿色通道”等一系列举措,并将聚焦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生物医药九个重点领域进一步发展。上海市还分行业逐一出台了一系列推进行业发展的主要政策举措。
本文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周晓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