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趋势变动是指 后危机时代世界贸易不会根本改变八个长期趋势



  历次经济金融危机的历史反复证明,世界经济贸易在危机期间将经历一段痛苦的调整,但危机过后经济全球化还将重新启程,世界贸易作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作用不会根本改变

   王子先

  国际金融危机带来新一轮世界经济调整

  金融危机将迎来一轮世界经济的重大调整,世界经济可能将经历3~5年的调整期,在此期间世界经济贸易难以迅速恢复繁荣;如果不发生第二波、第三波金融海啸的话,世界经济贸易可能进入一个较低速增长期。

  世界经济将经历重大调整

  综合各方面分析,世界经济将在以下方面出现重大调整:一是美国过度借贷和超前消费的模式会出现局部调整,家庭储蓄率上升,私人消费会受到一定影响;二是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会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在“再制造业化”方面作出种种努力,世界制造业竞争将更加激烈;三是由于全球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去产能化会持续较长时间,一些行业的大洗牌、大重组在所难免;四是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经济全球化在局部范围内经历一些调整;五是受美欧日经济低迷的影响,尽管世界贸易投资自由落体式坠落接近尾声,但未来3~5年难以恢复以前的高速增长,将进入一个较低速增长期;六是东亚等出口依存度较高的经济体在一段时间内将会致力于扩大内需、鼓励私人消费,为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创造新的需求空间;七是未来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跨国公司成本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了创造新的利润空间,生产和服务全球化进程将进一步推进,全球产业链的优化重组步伐还会进一步加快;八是绿色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亮点,将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世界经济重大调整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经济市场化、全球化的总体趋势没有改变。这与以下几个方面重要原因有关: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主导,已经形成了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产业链,国际分工日益变成部门内分工、产品内分工,要彻底改变这种分工格局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这是谁也不愿意的,美欧“再制造业化”的努力也同样改变不了大的格局;二是战后形成的国际经济金融体制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但在国际协调上仍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多边贸易体制总体上维持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大势,从危机以来的情况看,这种势头不会发生根本逆转;三是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及互联网技术确实已经把当今的世界变成“地球村”,世界各国无论是在危机中还是危机前,都已经形成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互利共赢关系,大家都是全球化的利益攸关者,终结全球化总的来看对谁都没有好处。因此,危机中经济全球化可能会经历一些局部调整和挫折,但长期来看难以发生根本逆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次经济金融危机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旦危机过去,经济全球化进程就将重新启动,世界经济贸易的一些长期趋势仍将保持下去。

  世界贸易的八个长期趋势不会根本改变

  具体就危机后世界贸易发展趋势而言,它总体上是由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决定的,危机之后世界贸易向基本面回归是必然的。纵观战后世界贸易的长期趋势和特点,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世界贸易作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作用不会改变,世界贸易和投资的长期趋势在以下八个方面会总体上保持不变。

  部门内和产品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不会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部门间的上下游产业垂直分工模式日益被部门内的水平分工所取代,部门内和产品内贸易也随之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与此相伴的是投资品和中间品贸易比重不断上升。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在各国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制造业面向全球市场的生产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超过一半以上。战后几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使制造业水平分工和部门内贸易链条从美欧向日本、亚洲“四小龙”和“四小虎”、中国内地、中东欧国家以及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延伸,形成了各国和地区制造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高度融合局面,成为拉动世界制成品贸易的主要动力。中国的加工贸易就是这种部门内分工的典型例子。

  跨国投资与贸易融合互动的趋势不会改变

  跨国直接投资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迅速起步,到90年代大幅加快,2008年达到18694亿美元,成为推动跨国贸易的重要动力。以外资占东道国资本形成总额比重来看,1980年全球平均仅为2.17%,到1990年升至4.2%,2000年最高时曾达22%,2003年降至7.47%,但2006年又升至11.83%。跨国投资带动的不仅是资金,还伴随着大规模的技术、知识、人员和管理模式的跨国转移,形成了跨国投资与贸易的良性互动。

  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主导地位不会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形成了全球生产网络,公司内贸易不断扩展,已经形成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据联合国跨国公司数据,2007年全球跨国公司总数达78817家,共有海外分支机构794894家,在全球贸易、投资、研发中占有日益重要的支配地位,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超过70%。据OECD统计,其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有近一半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间的商品贸易构成;据美国商务部数据,美国母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占美进出口总额的近40%。波音飞机在全球100多个国家设有生产外包基地,30%的零部件在国外加工生产;在IT领域,公司内贸易所占比重更为惊人,如戴尔公司计算机90%以上的零部件在中国生产,半导体行业80%以上的组装工作在国外完成;美国轿车25%的零部件由其海外子公司供应。

  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潮流不会根本改变

  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历史一再证明,危机期间各种贸易投资保护主义都会抬头甚至贸易摩擦空前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阻力,贸易自由化步伐会暂时停顿甚至局部倒退;但危机一旦过去,经济全球化进程就会再次启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也会走上新的征程。1929~1933年的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贸易保护的巨大代价给了各国以深刻的教训,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贸易保护损人损己,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这是战后多边贸易体系总体上得以生存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这次百年一遇的危机影响将超过以往历次危机,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在危机期间会不断冒出来,局部贸易战不能完全排除。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还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理性地掀起全面的贸易战,世界多边贸易体系陷入崩溃的可能性极小。同样,危机过去之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航船也将重新启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区域内贸易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区域一体化是与经济全球化并行的两大趋势。目前区域内贸易已接近世界贸易的50%,其中东亚区域内贸易比重超过50%。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同样也会给区域内贸易带来关联影响,但同时区域一体化也面临新机遇:一是危机时期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往往会遇到种种阻碍和压力,各国推动区域经济贸易合作的动机反而会趋于加强,以达到规避外部危机冲击、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的目的;二是危机时期稳定和恢复经济成为共同的任务,区域内成员之间加强合作的矛盾和分歧会减少,有助于破解困扰区域合作的一些长期障碍;三是危机后为了寻求经济持续繁荣的动力、防范外部冲击,区域经济合作会率先蓬勃发展。因此,此轮危机发生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没有停止,而且还呈现出许多新动向,东亚金融货币领域合作和拉美区域合作等都出现了新的亮点。危机之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可能迎来新的高潮,带动区域内双向贸易和投资的进一步发展。

  服务全球化推动服务贸易和外包加快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近十多年来,基于现代化、信息化基础上的服务业全球化蓬勃兴起,已成为全球化的新兴力量,带动了服务业跨国投资、贸易和离岸外包的迅速发展。目前,服务业跨国投资占全球投资的近三分之二,占全球贸易的比重升至20%,服务外包呈爆炸性增长,目前总规模已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约占10%。金融危机短期内对服务业跨国投资和贸易也带来一定影响,但基本情况明显好于制造业。特别是由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成本压力显著上升,其服务外包的意愿不仅没有弱化,反而更进一步强化,服务外包业务仍保持发展势头,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兴趣进一步增加。可以预见,危机之后服务全球化肯定将加速发展,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也将掀起新的高潮。

  科技全球化推动技术贸易和跨国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

  伴随着科技革命和整体全球化步伐,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大规模地跨国界转移,科技知识和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技术贸易和跨国合作不断拓展,科技全球化成为重要新趋势。在此趋势下,各国能否通过开放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成为决定该国能否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由于技术创新的周期日益加快、技术系统复杂性日益增加、同行业之间的研发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不得不跨越国界,最大程度上利用全球技术、智力和研发资源,研发国际化水平迅速提升;同时,信息技术不仅使跨国研发活动成为可能,而且大大降低了跨国研发的成本。因此,未来随着全球技术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更广泛应用,科技全球化还将不断向前推进。金融危机期间,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新兴贸易方式不跌反涨也说明信息技术未来应用空间仍然巨大,技术贸易和跨国转移大趋势不会改变。

  全球整体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与贸易体系不会改变

  目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全球化的推进,逐步形成了覆盖生产服务全过程的全球产业链分工、合作与贸易体系。跨国公司的生产和服务全过程供应链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加工制造是整体产业链的一个环节,其他6个环节都是在交易和服务环节,形成了“6+1”的完整链条。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聚集优势生产要素,搭建了覆盖全过程的产业链,特别是牢牢占据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高端环节,在国际分工中占据高端位置,占领了“微笑曲线”的制高点。跨国公司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投入和成本,也获得了巨大收益,局部的调整与优化重组在危机中不可避免,但整体生产服务网络和供应链体系不会崩溃;更重要的是,各国都成为这种全球化链条的参与者,不同程度获得了“全球化红利”,因此谁都不愿意彻底放弃。因此,危机后全球整体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与贸易体系在优化重组之后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期,并成为带动双向贸易和投资复苏与发展的原动力。

  危机后世界贸易的总体趋势估计与我国选择

  很长时期以来,世界消费保持与世界GDP同步或略高于世界GDP的增长速度,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这主要是由全球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工资比重上升、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等基本面因素决定的,还与政治、文化、制度等深层次因素有关。同时,世界消费、投资需求与经济全球化共同推动了世界贸易的更快增长,使世界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世界贸易总体上形成了与世界经济、世界消费的良性互动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贸易额增速总体上保持了2倍于世界GDP增速的态势,进入新世纪以来更是接近世界GDP增速的3倍。

  这次危机后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与消费都会经历调整,增速放慢。在这段时间内,世界贸易同样会经历调整期,进入一个较低速增长阶段,难以迅速恢复以前的繁荣状态。初步估计,危机后3~5年内世界经济年增长率可能维持在2%~3%的增速,世界贸易额年平均可能维持5%~9%的增长。

  历次经济金融危机的历史反复证明,世界经济贸易在危机期间将经历一段痛苦的调整,但危机过后经济全球化还将重新启程,世界贸易作为世界经济发动机的作用不会根本改变。我们要客观辩证地分析判断形势,短中期内要把困难估计得足一点,充分认识到外部形势的严峻性,以扩内需为基本立足点,正确处理扩内需、稳外需的关系;同时,长期内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球60.7万亿美元经济总量是我国GDP的13.6倍,国际大市场不能丢失。

  作者系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长期趋势变动是指 后危机时代世界贸易不会根本改变八个长期趋势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75301.html

更多阅读

关注细节 成就人生 后危机时代,品牌关注细节

在后危机时代的市场经济状况下, 中国品牌的未来令人期待,品牌国际化跨越也已具备多方面的优势。受金融危机冲击,许多跨国公司被迫出售或转让旗下优质品牌,为中国企业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提供了机会。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还将随着中国企业的信

专栏: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品牌战略

专栏: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品牌战略文/张 军在当下的中国市场,有两个经典的小故事:家长在马路边领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指着路边停放的汽车说:“这是什么车?这叫奔驰。那个呢,是宝马。”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市场化,品牌意识在中国早已深入人心

张烈生:清晰企业将在后危机时代胜出

张烈生 SAP中国区总裁 我们知道,世界经济运行是周期性波动的——从扩张到繁荣,再到紧缩,乃至衰退,而企业有效防御经济风暴并在经济复苏后成功崛起的能力,往往取决于它对客户、人才、流程、产品以及营利能力的管理水平。伴随着2010年的

中国式管理的精髓是 中国式管理布局后危机时代

5月中旬的一天,上海希尔顿酒店,《哈佛商业评论》全球编辑大会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并向少数媒体开放,《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首任主编、总策划忻榕博士称此日为该杂志“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编辑们与当地诸多管理前沿人士讨论的话题,共

后经济危机时代 后危机时代的忧虑与方向

 “两会”期间,北京下了两场雪。挡不住大地回春,地上的积雪,总在旦夕间化去。就像2008年11月爆发的金融危机,来得迅疾,去,也没有显出过多的迟疑。  3月10日,第十二期中国企业家“两会”沙龙在北京长安俱乐部举行,这一次讨论的是“2010:后

声明:《长期趋势变动是指 后危机时代世界贸易不会根本改变八个长期趋势》为网友感情你情我愿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