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罗勒 撰文/启航 罗勒 摄影/徐胤
书像假期中的万金油伴侣,它可以:陪伴、导游、填补、平复、增彩。
所以我们的度假口号是:宁可少带一件衣,不可少带一本书!
如今度假,到一个地方踏踏实实住下,慢慢玩、透透玩已经成为许多人心仪的方式。毕竟,社会的发展、自身经济实力的增长,已经能够让你可以比较经常地同一个地方去了再去,那又干嘛一下子把自己撑着呢?!慢慢玩才有滋味、才有品位,也才能玩透一个地方。这样说来,又不能过于轻率地就出发了。多做些准备、挑几本好书作陪伴是很值得的。
大凡跟旅游度假有关的书,我把它们分几类:一类是平常就该读的书,可能与你这趟要去的度假地有关,也可能与度假地无关,但与你的度假质量绝对有关,那是一种修炼度假境界的书;一类是度假中许多人必带的书,比如旅游手册、指南一类,还有就是与度假地有关的游记、传记等等,让你的旅游度假不走冤枉路不花冤枉钱,看到该看的,玩到该玩的;还有一类根本与度假地无关,但是能影响你的度假方式和心情的书。对了,譬如侦探小说、武侠小说、爱情小说以及其他说不上类但是与度假的目的地绝对搭得上拍的书。这次我们度假,不妨多带几本这后一类的书,绝对能给你的假期增色。当然,要看,假期才精彩哦!特别是去这些地方用这样的方式度假……
《小导演失业日记》
游走台南不可或缺的谈资
在祖国大陆玩,不论去哪儿,都可以带上一本《书到玩时方恨少》。要是赶上潮流去台湾,带本《小导演失业日记》那是绝错不了的。
《书到玩时方恨少》的作者是曾做过台湾佛光大学校长的龚鹏程。佛光大学由星云法师创办,龚先生能为星云法师所赏识,自然是不弱。对于旅游,龚先生有个理论,他认为,之前要做足功课,争取到哪里看见什么都明白来龙去脉才好。书名扣的也是这个意思:玩的时候如果说不出什么“道道儿”,只好恨自己读书少。对于这个说法,我的意见正好相反:玩就是玩,痛快最重要,只要痛快,玩儿一个糊里糊涂也无所谓。不过话说回来,正因为龚先生在“玩儿”上抱着这样一个态度,所以他的这本书倒成了我们外出游玩时应该带的。理由是,他在书中纵论古今,讲知识说常识,为我们补了很多关于“道道儿”的课。书中涉及的旅游地也许不是你计划要去的,讲述的知识也许你一辈子都用不上,但身游此处念及彼处的感觉会拓宽人的思维空间,让人领悟到更多。如果你计划游走祖国大好河山,会心一笑将是你读这本书的常态。
2008年,《海角七号》火了。它把我们带到了充满浓郁台南风情的恒春小镇,这次,你不妨也到那边多呆几天。当然你一定要带《小导演失业日记》。
这本《小导演失业日记》是《海角七号》的导演魏德圣的首部自传性作品。人一有名,就出自传,看来海峡两岸都这样,哪怕这自传是揭疮疤。这本书讲的应该是魏德圣在黎明曙光来临之前那段黑暗日子里的故事,用魏德圣的话说,“是一种在困顿中等待突破的心情”,所以他把这本书“献给每一个还在等待中的人”,因为“等待,确实是会有回报的。”在那段日子里,他干了些什么呢?“在台北的大街、台南的小巷中,小导演魏德圣踽踽独行,仍旧追逐着梦想,创作心中最伟大的剧本。”从以上文字看,这似乎是本励志书。其实不然。因为陈丹青在推荐语中说:这部电影和他(魏德圣)此前的经验才可能呈现一个真实的台湾。梁文道则说:想要了解台湾的复杂过去,不妨从这本书开始。真的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真实的台湾和台湾的过去吗?能这样当然最好,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因为你去台湾游玩时带上这本书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丰富你和台湾同胞的谈资。作为一个旅游者,这可是相当重要的啊。不要以为我们和台湾人语言相通就一定有得聊,毕竟是两种社会,传统或许相同,但是许多观念还是有差别的,这本书没准能帮你找到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交几个台湾朋友也不错嘛!
《博物馆的美学经济》
伦敦博物馆之旅的自助手册
伦敦是不少人喜欢度假的城市,而且是那种不匆匆忙忙式的度假。这种度假你有时间闲逛,有时间思考,有时间看书,还有时间看人。伦敦的博物馆可以作为此次度假的主题。伦敦素以博物馆、美术馆之多号称世界文化之都,最近英国《艺术报》(The Art Newspaper)根据所作的调查就评选出了全世界前40名访客最多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结果伦敦就占了7个,名副其实是世界博物馆之都。据说伦敦有200多家博物馆,但是有7个博物馆你不得不去——泰特现代艺术馆(Tate Modern,第3名,年访客接近520万人次)、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第4名,年访客量483万人次)、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第8名,年访客量416万人次)、国立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院(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第12名,年访客量243万人次)、国家肖像画廊(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第22名,年访客量160万人次)、泰特英国艺术馆(Tate Britain,第23名,年访客量159万人次)、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第37名,年访客量95万人次)。带上一本《博物馆的美学经济》,会让你的博物馆之旅精彩无限。
《博物馆的美学经济》的书名很另类,把“博物馆”和“美学经济”联系在一起似乎很不协调,实际呢,确实也不协调。因为“博物馆原本是不在乎观众的,它们靠的是政府的补助与资本家的捐助。”但后来慢慢变协调了,因为社会在变,补助和捐助不够博物馆运转,博物馆要撑下去,怎么办?没别的招儿,只能拿博物馆当生意做。做博物馆生意跟做别的行当不一样,不是干什么都行,比如在馆内添加礼品店、咖啡馆、餐厅,有人认为就是“小道”;那什么是“大道”呢?是“行销美”,“在美与好奇心上做文章”。这本书讲的就是全世界几十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在“大道”方面所做的一些事,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排在第一位。当然,作为博物馆从业人士,作者一定会放一些基础信息在书里,比如:博物馆的成立背景、建筑特色、规模、收藏、热门展品、经营优势、行销传奇、开闭馆时间,等等。再配上精美的图片,养眼又好读。其实不论去英国还是游世界,有这样一本书在手,走到哪个博物馆都心里有底,因为您知道世界上最好的博物馆什么样,知道那些博物馆的特点在哪儿,知道哪些东西是在参观博物馆中应该关注的……这足够了。如果您碰巧游到了书里介绍的某个博物馆,那还等什么,跟导游说“拜拜”,自己玩去吧。
《单行道》
徜徉柏林哈克庭院的精神朋友
如果您喜欢喝德国啤酒,想看看《柏林苍穹下》的柏林长什么样,欣赏一下柏林墙的遗址,走一走罗拉跑过的街道,从而选择去德国柏林,那不妨带上一本《单行道》。
柏林这个城市虽然颇具活力,魅力四射,但是表面上却波澜不惊。哈克庭院有柏林“苏荷区”的称号,但是与纽约的苏荷相比,这里明显要美丽、整齐、安静和干净许多。甚至有人说,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这里都是柏林最美的地方。这里没有寻常意义上游人如织的景象,虽然也可以看到很多旅游者,但是一切都很安静、平和。
很难说是读了《单行道》之后再去逛柏林的哈克庭院好呢,还是边逛边读,或者在哈克庭院里找间咖啡馆静静地读好。
哈克庭院是德国最大的院落群,一共由8个彼此相连的院子组成。从哈克庭院落成的那一天起,这里就成为一个集住宅、办公、餐饮、生产与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特殊区域,这种功能上的组合不仅在当时绝无仅有,今天看来也是别具特色。经过100年的风风雨雨,如今修缮一新,成为旅游者和时尚追求者最喜爱的地方。庭院里始终非常安静,就连电影院和小剧院的售票窗口也都在静悄悄地开着。空气里弥漫着暖暖的咖啡香,常使人不由自主地坐下来,久久不愿离去。这时候有一本《单行道》在手,弥漫在你心里的又是什么滋味?
《单行道》是一本1928年问世的书,很著名。圆明园附近有一家“单向街书店”,就是“单行道”的另一种译法。作者本雅明,德国人,27岁时已拿到文学博士学位,但当他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院规范有一定距离时,毅然改变了方向,尝试以非学院派方式进行写作,这本书就是他尝试的第一本著作。《单行道》采用的是“箴言体”方式,每段都不长,适于在旅途中短时间阅读。书的体味独到,是“向生活中那不易察觉而往往被忽略的隐秘之处射去了一道光线,以使人能自己看清那些默默主宰整个行为方式的关联。”
如果在德国的时间够长,还可以看一看季羡林先生呆过的地方。带一本季先生的《留德十年》作为陪伴是个不错的主意。1935年,24岁的季羡林赴德留学,本来拿到博士学位就要回国了,却开始打仗,这一打仗,归国无路,只好留下,一呆十年。这本《留德十年》好在成书不在当年,而在数十年后。书不厚,没有宏大叙事,但因为耄耋之年的大师已经不滞于物,不玩高深,不玩高雅,不玩花活,没有酸气匠气,所有文字写得扎扎实实,分外好读。让季先生做你的导游,你的假期能不精彩吗?
《巴别塔之犬》
巴别塔引导的以色列之旅
去以色列旅行不会让你轻松得不动脑子,许多宗教、文化、民俗上的东西你可能都急于想搞懂搞明白,别着急,带本《解读巴别塔》吧,它会让你理解和尊重你看到的所有东西。
要是你的旅行包里还有空地儿,另一本与“巴别塔”有关的书《巴别塔之犬》也可以带上。这本书的故事会让你的旅行充满冒险的感觉。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带本“作业”到摩洛哥读
去非洲旅行我推荐一本《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当然,前提是你的目的地是摩洛哥。
国内去摩洛哥旅游的人不太多,但摩洛哥却早就是个很有名气的度假地。如果我们对巴拉特这个地名还比较陌生,那对卡萨布兰卡这个地方就多少有些感觉了,多少欧洲电影、美国大片都带我们去过那个地方。这两个地方一个是首都,一个是如同巴黎旧城、能带给我们穿越时空感的地方。 撒哈拉的滚滚风尘,地中海边的童话世界,媲美爱琴海小岛的精致风景都会在你的视野里。那好,《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就是你的好伴侣。
有人可能会说:光看书名就知道,这是学术书吧,玩的时候还看学术书,累不累啊。不错,它还真是本学术书,可学术书也分好读与难读。好读的学术书就不同了,它里面有故事,读故事书会累吗?应该不会。录一段书中总序里的文字,“学术并非都是绷着脸讲大道理,研究也不限于泡图书馆。有这样一种学术研究,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感兴趣,怀着浪漫的想象跑到那里生活,在与人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生活的故事,最后又回到自己原先的日常生活,开始有条有理地叙述那里的所见所闻。”这种研究就是人类学,这种“搜寻社会事实、然后用叙述体加以呈现的精致方法和文体,就是民族志。”这么说吧,连旅行者和探险者的游记都属于民族志的范畴,您应该明白这本书通俗到什么段位了吧。至于“田野作业”,其实也不神秘。看过日本电影《望乡》吗?那里面实地查访娼妓历史的史学家所用的方法就是“田野作业”。
《澳大利亚自由行》
你捕捉 澳洲的细节
说实在的,在澳大利亚也好在新西兰也好,哪个地方都可以让你呆上几天不想挪地方。近些年,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越来越厉害,人越多,破坏速度越快,于是人烟稀少的新西兰开始以美景驰名天下,电影《指环王》找遍外景地最后终于选定在那儿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美丽的澳洲旅行,尽享人间美景,思维相对放松,大脑绝对闲暇。去澳洲玩,叶永烈先生的《澳大利亚自由行》应该是行囊里的不二之选。这本《澳大利亚自由行》是“叶永烈看世界”丛书之一。是他2007年到澳大利亚的悉尼和墨尔本讲学之余四处旅行后写下的旅行文字,记述了他在澳大利亚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还配有很多图片。大概是职业关系,叶先生在这本书里也加入了人物访谈。看看这些吸引眼球的题目:谁最早发现了澳洲?塑料钞票——澳元、南半球的纽约、棋盘式的市中心、堪培拉的“雷锋”、在白纸上画出的首都、一周发一次工资……无疑会生出阅读的向往。这本书的另一个特色是注重细节和花絮。从细小处描述一个地方或人往往是最有趣的,就像用显微镜看东西。宏观的澳大利亚长了眼就能看到,细节则不然,需要的是心。
我们可以从书里得知的基本信息是,澳大利亚是一个“相反”的国度。因为相反,所以澳大利亚越往北越暖和,越往南越冷。而且建房子也跟中国反着,中国人是坐北朝南,而在澳大利亚建房子,却总是坐南朝北。这样看,向着太阳是所有人类的共性。叶先生说,“每当圣诞节来临的时候,正是澳大利亚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在美国,在欧洲,圣诞老人穿上厚厚的红色大襟,而澳大利亚的女子在圣诞节穿三点式比基尼泳装……”
出门旅行,我们总是希望带的东西越精炼越好,其实书不仅是旅途中的好伴侣,它一样是度假中的良伴。你的度假心境往往有它就能调剂和精彩。所以,每当有朋友说要去度假时,我总是跟他们说:少带一件衣服,多带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