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肴:最富“营养”的午餐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谚语是《谁来一起午餐》的英文译名。让两位年轻的创业新锐在一个360度挑空的舞台上回答智库们和导师尖锐而麻辣的提问,胜者将获得与导师共进午餐的机会。在这个杨晖与唯众提供的独特平台上,波士们吸收的“营养”不仅来自台上的互动和其后的午餐,更包括了深厚的友谊、事业的发展乃至豁然开朗的境界。
2009年6月14日参与《谁来一起午餐》的朱雯琦将这三个小时的节目录制比作一次“高僧名医的彻底的大手术”,让她得以“释怀—看到—放下”,让她得以“再度扩展和开发那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与审美观”。导师北京伊力诺依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史晓燕在宣布“徒弟是谁”的时候哭了,感动她的是朱雯琦在“心智密码”环节中讲述的当年在美国如何单枪匹马艰辛创业的故事,朱雯琦贴心的递上纸巾,这是舞台上的共鸣。而事实上,之后的午餐更超越了“午餐”本身,不仅朱雯琦和另一位选手海晨成为了合作伙伴,她们更联手打造了一场如瓷般细润如茶般回味无穷的“觉有情”午餐,传为美谈。
贝因美老总谢宏在与“徒弟”午餐完之后联系导演,他知道另一位选手商业上的问题,他愿意点拨其一二。之后,谢宏与两位选手都开展了合作。爱国者的掌舵人冯军在饭桌上向弟子允诺:“等我从达沃斯论坛回来,咱们去北京吃,我请你!”孙海的导师是戴志康,午餐后他决心跟着导师做慈善,每年捐出公司销售业绩的一部分支持公益事业。这两天,白云峰还特地派了公司的三个高管来上海考察他“徒弟”的环保蔬菜农庄,以期进一步合作。
这是“营养”丰富的午餐,更是性情中人的商业崛起之路。在这里,大波士授道解惑,创业者拨云见日。杨晖,是真正与波士们“亲密接触”的传媒人,也是身穿普拉达让“TV2.0”风生水起的女波士;她和她的唯众是建设者,更是梦想家。
《谁来一起午餐》的第一期节目请的导师是唐锐涛,他在登上豪华加长车奔赴午餐酒店的时候感慨万千,他回过头,对栏目组的工作人员说:“你们改写了中国商业文明”。这或许就是让那些狂热而执着的电视人为之心跳的赞美了吧?
章苏阳刚从杭州赶回上海,他穿着淡粉色衬衫,袖口散着,头发有些蓬乱,走进来的时候没有惊动任何人。这一刻难以想象这个人就是IDG创始合伙人、风投界的老兵,曾成功投资了携程、如家和易趣。他径直走到季琦身边,玩弄起佳能的机器,轻声交谈。过了会他走了出去,回来时手上多了两个包子,“还没吃饭,这包子味道还不错”。这个人,看起来很有趣。
“我不喜欢照相,我喜欢的是照相机。”章苏阳吃了口菜包子,淡淡地回答了第一个用来暖场的问题。回想起刚才的场景,整个过程中似乎他一直在摆弄相机的镜头,的确一张照片也没有拍。
投资人都是实用主义者
或许是工科出身的原因,章苏阳所爱的,是相机这个器械。当他还年少时,曾兴致勃勃地在电视剧里常见的红色暗房中冲洗出一张张照片,他对自己印出照片这件事的热诚远超过自己拍照片。
“投资人,都是实用主义者。”章苏阳为此做了个不错的总结。
章苏阳从没写过博客,也不太想出名,基本上属于成功人士里的低调族群。一个低调的人频频上电视节目露脸,看起来似乎有些说不圆,因为有了他这句总结,这事就变得一点都不矛盾。“我上这些节目是出于功利目的,他们要寻找VC,我要寻找可投资的,正好。”
他说话声音不大、语速很快、起伏平淡并直接。很直接,章苏阳习惯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谁来一起午餐》的比赛现场也不例外。“我认为他们来比赛,就是想听或者需要听到一些有用的判断。”所以,面对选手时,他会顾及自尊,却不会含糊其词。
但是章苏阳相当受到参赛者的欢迎,他们称他为“最亲和的午餐导师”。章苏阳在餐桌上和沈南鹏谈成过携程企画,现在他要在餐桌上接过比赛赢家急切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有时他会给予战略性的回复,也有时他只会给一句话,“卖掉吧”。
投资“以人为本”
章苏阳的投资理念在圈内很有名,“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把这个抽象的“人”字具体化,就是一个被VC看中的创业者最好拥有3个特质:野心大一点、遵守商业规则以及对所做行业有比较逻辑的理解。“创业不是纯粹靠理想,也不是靠热情。”章苏阳如是说。
关于章苏阳投资的段子不少,比如他在27个小时内就决定投资邵亦波的易趣、比如他因为王薇穿着拖鞋来而投了土豆网等,传来传去都快成了传奇。把传奇放在缔造者面前,往往会得到不太一样的结论。章苏阳看起来是个严谨的人,实际上在这些故事的背后他依然是个严谨的投资者。他快速投给邵亦波一是觉得他案子做的特别缜密、二是要的钱不多。他觉得拖鞋好,是因为土豆是个藐视传统权威传播途径的网站,比起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当然是拖鞋更能去了解80后。
自然也是遇到过失败的。比如他和季琦的相识,就缘于一件发生在90年代中期南京IT行业的投资失败案。章苏阳不讳避这些,“不可能100%准确判断一个人,只是力争做到判断地准确一些。”
章苏阳喜欢并擅长去判断一个人,他还有件很擅长的事,就是判断他自己。比如说,他认为自己不适合做创业者,因为没那么大雄心壮志。在他的观点里,一个人必须要了解自己擅长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在什么位置上能够发挥最大的人生价值,然后找到这个位置。“只要在40岁前找到,都还来得及。”
章苏阳找到的时候,没到40岁,但是已经过了而立之年。
从处长到风投者
如果百度或谷歌,我们可以查到章苏阳的履历表一般都是从1994年开始,那一年他加入了IDG。现在让我们再往前翻2年,那是1992。彼时的章苏阳是邮电部520厂的副厂长,一个拥有800名员工的国有企业的处级干部。刚过而立之年就坐到这个位置,无论在90年代初期还是在外企盛行的今日,都绝对算得上年轻有为、前途无量。
章苏阳选择了辞职
很多人不能理解。稳定的单位、铁饭碗以及一片光明的仕途,看得见的一帆风顺忽然被扯了帆、转了航,徒留碎了一片的眼镜片。章苏阳说这些我都知道,“当年我曾考虑过,如果我继续在国家企业做下去,应该可以在退休前做到体制内正局级。然后退休后可以享受个局级工资和医保。但也就是这样了。”他想要现实的人生价值,这个岗位满足不了。
章苏阳想要做的,是为这个社会做的贡献再大点。这其实是句被当成口号喊了太多年而显得矫情的话,但从他嘴里说出来却意外地令人觉得无比真诚。去年汶川地震时,他个人捐献了13万,章苏阳说起这事的时候难得显出了点别扭,他不想宣扬,但这确是证明“像我这样的人,注定只能做个清官,如果现在是局长,大概没法做这么多。”的绝好例子。
也许是命中注定,也许真是物以类聚。2年后他进入了为之奋斗至今的IDG,他们的七剑客竟无一例外都是这路数出来的。“IDG的兄弟姐妹们真的都很强。”说到这里章苏阳笑的每一条纹路都温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