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专栏
题目:【名家观察】
文/ 陆玉龙
导语: 从总体上说,“减持”优于“转持”,若以“减持”为主、“转持”为辅,两者有机结合,统筹兼顾,或许更有利于实现社保基金和股市长期双赢的更佳目标
历经8年探索,利用国有股资源和股市平台筹集资金、充实社保基金的具体办法,由“减持”调整为“转持”,对此媒体普遍赞赏,业内人士也大都认为是股市利好。但是,经过冷静客观分析,结论是国有股“转持”没有“减持”好。
短期股市走势反映了“转持”与“减持”在操作上的变化。2001年6月,国务院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场应声大跌,不得不在境内市场停止执行;今年6月,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境内证券市场转持部分国有股充实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实施办法》, 市场未跌反涨。两种办法股市反应迥异,原因除了办法出台时市场所处运行阶段不同和对充实社保基金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外,主要是“减持”立刻影响市场供求关系,“转持”有禁售期,后推了市场供求变化,特别是 2006年6月股改新老划断后已上市的131家含国有股企业应转持的83.9亿股,再增加三年禁售期。这充分体现了管理层对股市稳定运行的精心呵护,但也表明“转持”本质尚未在市场显现,因而不能根据短期市场走势判断“转持”政策对市场影响的基本性质。
从“减持”到“转持”,最明显的变化是,划归社保基金的资产主要由现金变为了股权。这一变化看似简单或微不足道,从近期看又有利于股市稳定运行,但从长远看,这是本质性的变化,对社保基金和股市发展都有重大的负面影响。
对股市来说,“转持”本质是国有股以更高价格减持,按“减持”办法,国有股是按首发价格减持;而按“转持”办法,国有股按首发价格纳入社保基金总资产核算,为实现投资收益,避免账面亏损,禁售期后必然高于首发价格减持,这无疑使A股市场失血更多。在“转持”机制下,社保基金可能成为A股市场的长期做空机构,社保基金投资股票有比例控制,随着国有股转持规模日趋扩大(今年8月就有约800亿元市值的股改新老划断后首发上市公司应转持国有股批量入账),社保基金随时可能减持已投资股票,今后在二级市场上将很少买入甚至只卖不买;而在“减持”机制下,社保基金划入现金,必然在二级市场上购买股票,成为中国股市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有利于引导市场理性和价值投资。 “减持”办法具有存量发行性质,国有股减持与新股发行同步,可以扩大新股供应量,有效抑制新股定价和上市后的过度泡沫,这对中国股市是非常重要而又迫切需要的;然而“转持”有禁售期,几乎完全丧失了对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的正面功效。
社保基金是国家战略性储备资金,在客观上需要收入有确定性,按“减持”办法划入现金,基本满足了社保基金的这一需求 ;但按“转持”办法划入股权,变现金额是多少,取决于禁售期后市场和个股的牛熊状况,增加了社保基金收入的不确定性,不利于社保基金的收支管理。在“减持”政策下,社保基金始终有投资主动权,坚持价值投资理念,精选个股,重点投资,收益率和稳定性都较高;而在“转持”政策下,社保基金的投资主动性锐减,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国有股划转,不论质地如何均要持有相当长时间,投资收益下降的可能性很大。从“减持”到“转持”,社保基金从投资管理为主,变为股权管理与投资管理并重;从重点集中投资,变为持股高度分散,预计未来三年内社保基金持股品种将达到300只左右,大大超过“转持”前,这必然增加相关费用支出,从而减少社保基金净收益。
社保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是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和文明进步的重要机制。通过股市平台或桥梁,国有股转化为社保基金收入,增强社保实力,是十分必要又富有中国特色的重大政策抉择,需要集思广益。经全面深入分析,从总体上说,“减持”优于“转持”,若以“减持”为主、“转持”为辅,两者有机结合,统筹兼顾,或许更有利于实现社保基金和股市长期双赢的更佳目标。
陆玉龙
作者为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