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早就跟随阿汤哥和诸多电视剧剧组来到过西塘了。这美丽的小镇,是繁忙世界中的温柔乡。历史上的西塘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向人夸耀的辉煌,甚至没有什么乡贤,只是平淡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正是它平易近人、惹人怜爱的可爱之处,累了就去靠一靠、歇一歇。
木棚、长弄、石桥,已经是游客耳熟能详的西塘特色。尤其是木棚,其实就是小镇的街道,上覆廊棚,使商贾贸易、行人过往无雨淋日晒之忧。西塘的廊棚长达1000多米,驰誉江南,是西塘最大的特色。隔着木柱看出去的水乡,也被定格成一幅幅连续的画面。而今还在那里居住的形形色色的人家让这条木棚街生动起来。老人们眯着眼坐在家门口的竹椅上晒太阳,拉拉家常;小孩子在追逐嬉闹;身着蓝碎花衣的女人拎着水桶到河边浣洗,时不时传来捣衣声;有人在窄窄的弄堂里走过,转过身又不知在哪里消失了……
小镇居民那种休闲雅致的生活韵味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站在青砖黑墙边,人会疑惑起来,时光仿佛在倒流,岁月还在流动,“生活着的千年古镇”,真是一点儿也不为过。西塘的神韵很难言传,比如人们脸上的满足和安详,疲倦和慵懒,他们缓慢的步态,佝偻的身躯,他们在阳光里眯成缝的眼睛里闪烁着的光芒等等。与上海那种穿着高跟鞋去赶地铁的急吼吼的情急状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沿着烟雨长廊,多是餐馆,其中有网上有名的“响堂”,长廊尽头有“钱塘人家”,推开木格子的窗户,环顾皆水。酱爆螺丝味道浓烈,清蒸白丝鱼号称“浪里白条”,蝉衣包圆让人齿颊流香,荷叶粉蒸肉清香酥糯……一道一道,吃到乐不思蜀。鱼儿、虾儿、螺丝就是取自餐馆楼下的河中,绝对新鲜,十足美味。再要上一壶黄酒,用印花的瓷碗浮一大白,用《水浒》好汉的话来说,“今天用大碗喝酒”,别提有多豪迈了。中秋节来临之际,小镇上的小吃越发丰盛,烧卖、臭豆腐、水豆腐、熏青豆、一口粽。名称虽与其他地方相似,但在味觉上却与众不同。譬如小巧玲珑的一口粽,料足,捆扎紧,加之西塘地处太湖地区,水质清冽,种植的米好,所以一抖粽叶,米粽便自然滚落下来,滑腻鲜美。
人们一般只知道西塘是水乡,殊不知,它还是纽扣之乡,至今西塘地区的盘扣还是远近闻名的女红。在西园,女孩子可以体验古代仕女的韵味,学盘中国结、盘中国式纽扣、刺绣,尽情尽兴穿针引线,重温旧时的快乐,把亲手制作的盘扣和中国结带回去送人,让人体会到自己的巧思慧心。夕阳西下,夜幕低垂,西塘薄雾轻罩,沿河的红灯笼也亮了起来,连绵不绝,使临水而建的烟雨长廊在夜色里仿佛变成一条红红的火龙。
你可以去坐坐船,真真切切地与水乡亲密一把。无风水面,微动涟漪,桨橹落入水中,划动的声音也拨动人的心弦,岸上酒家中有人正在猜拳、对酌,那逐渐远去的喧哗衬得这舴艋舟更加小巧与安静。曾看过一个帖子把桨拍水面说成是母亲抚摸孩子的背,在西塘会感觉这个比喻很是贴切。
就在不觉间,邻家小船已从身边荡过。河畔的烟雨长廊下都是夜游的人。大家三三两两围在一起坐着,随便吃吃喝喝;河中的游船往来穿梭,对着岸上指指点点;因为临近过年,河对岸戏台有人在唱戏了,那是薛宅,据说就是所谓的“社戏”,远远飘来“咿咿呀呀”的吴越土语,听不明白唱的是什么,但是隔着水波声,听起来却别有一番韵致;也有老汉带了二胡,由客人点曲,拉上一曲,换些钱来,恍恍惚惚的,好像是《笑傲江湖》里的“潇湘夜雨”莫大先生。还有那悠扬的丝竹音乐,袅袅不绝,泛于河面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一路上不绝于耳。就在那一刻,自己似乎到了另一个时代,见到了另一群人,过上了另一种生活。
在这个被宁静祥和环绕的氛围中,坐在船上能做些什么呢?借着煤气灯的微光,与朋友对上一局,谈古论今;喝上一杯,诉离绪、寄相思。或者在这无边夜色和悠悠橹声中怀旧……船篷外青衣女子歌喉婉转,唱的是古老的江南小调。天与地、人与水、月与星,水中的人、水中的乐……一切是那样的水乳交融,难分难舍。蓦地想起一句词,“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