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文章,是精神食粮。名将历史,关乎万民生计。他们和美食之间,有不同的目标和诉求,看来永远会存有一种微妙的心结
美食是网络的一个题材。食色性也,色需要戒,美食却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嗜好。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随处走走、随意吃吃、随便拍拍照片、写写感想。
按理说:人人喜爱美食,名人自然更喜爱美食。实际上,名人对美食,却一直存有一种抗拒的心结。
毛姆年轻时客居巴黎,就曾受过美食之苦,他在短篇小说《午餐》里,描写遇到一位女粉丝,在顶级餐厅,点了鲑鱼、鱼子酱、香槟、芦笋、咖啡、冰淇淋和蜜桃,对他而言,是可观的预算。多年后,他在结尾说:上天有眼,她变得很胖。
名人喜爱标榜朴实淡泊的形象,即使心中喜爱美食,在公众面前,也需要和美食撇清关系,作完美切割。孔子就主张:“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绝不轻易承认喜爱“曲阜孔府菜”。苏格拉底也不讲究美食,他曾说:“别人为吃而活,我只是为活而吃。”只有像石崇那样白目的人,才会刻意秀出奢华,他不能自食其力,终于自食其果。
餐饮业者,当然持不同立场,很希望古今中外的作家、名将,都能站出来,为美食作代言人。最好名人也能像明星名模一样,当众品尝美食,一面发出赞叹的声音、露出陶醉的表情,将食与色,都提升到另一个高峰。
屈原有肉粽,嫦娥有月饼,左宗棠有左宗棠鸡,拿破仑则有千层蛋糕。
东坡肉虽然脍炙人口,却未必是苏东坡的最爱,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因此,竹笋炒肉,雅俗共赏,似乎比较符合东坡精神。
如何才知道名人喜爱什么菜色呢?其实也不算太难,首先要看他是哪里人,再看他住过哪些地方。张爱玲出身上海,她能不喜欢上海菜吗?苏东坡住过杭州,自然喜好苏浙美味。
近代一些历史名人,并不希望被贴上美食者标签。因为他们一生热爱的,是革命,而不是美食。他们“非谈革命,则无以为欢”,看到社会上种种乱象,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哪有心情去欣赏美食呢?
如果吃了苏东坡喜爱的美食,是否就会感受到他的风雅呢?答案是肯定的。
西方人说:“You are what you eat.”(可译为“人如其食”)口中吃着东坡肉,心中想着他的诗文,回味他的时代背景,一种崇高的志趣,就会在心中油然而兴,恍如苏轼复起、东坡再生。
这就像宗教仪式,领受圣餐一样,只要有诚心,吃了饼、喝了葡萄汁,自然就会获得新生命。那么,吃了汪精卫喜爱的美食,是否也会受到不良影响呢?按理说也有可能。如果明知是他的偏好,心中却毫无顾忌,反而沾沾自喜。将来到了紧要关头,利害交关,就可能会把持不住。
只是,当地美食早就存在,诚如岳飞墓碑文“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总不能因为食客出了问题,就连美食也需要下架吧?
作家文章,是精神食粮。名将历史,关乎万民生计。他们和美食之间,有不同的目标和诉求,看来永远会存有一种微妙的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