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地还是期待看到实际的行动
张晖明/文
8月25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情况”的报告中,明确要从5个方面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包括:加快推进相关领域改革,继续削减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继续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中心环节;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把缩小城乡、地区差距作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着力点。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出低谷,且呈现出逐月回升的势头,今年1-6月GDP增长达到7.1%,全年“保八”的预期目标能够实现。基于对整体经济形势“基本回稳,但基础仍不巩固”的判断,中央政府进一步明确既已出台的各项宏观经济政策不变,以期进一步推进经济运行构筑更加稳固的基础。
难以为继的增长方式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较为明显的结构不合理问题,尤其在经济增长发展动力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依靠资源推动和投资推动。近年,这两种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难以为继。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顺应全球化潮流,抓住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机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的资源禀赋优势,逐步嵌入全球产业分工链条,成为制造业大国。伴随这一进程,资源能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伴随着经济增长和资本的积累,政府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通过积累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朝着国际分工产业链条的上游和高端移动升级,解决经济增长与能源资源消耗之间的矛盾,走节能减排的经济增长道路。
另一方面的问题,是投资推动的模式。投资推动存在着投资主体结构和投资数量结构上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因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自身,或者说在推动经济增长的总量投资规模以政府投资为主。这种长期依靠政府经济增长方式实际上已经弊病丛生。比如垄断、寻租、大量浪费、挤出民间财富等。
政府的工作精力应当主要是社会服务的公共职能,而不是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这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民间资本的准入范围,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回到民间和社会。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领域所投入的工作精力和财力。
隐患重重
因这两者带来的后遗症是,经济增长进程中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产品结构方面,包括供求结构、产品的技术结构等方面不合理,一些产业领域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甚至是资源的闲置浪费。在企业组织结构、产业集中度、市场结构方面也存在大量的不合理现象:一方面是产业的开放度不到位;另一方面,大量重复建设,投资过于分散,产业经济运行的规模竞争能力没有充分到位发挥。
以钢铁行业为例。30年来,我国钢铁产业产能增长了5—6倍,但是,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反而有所下降。钢铁产业资金密集、资本密集特点所体现的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从而规模经济要求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规模经济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应当承认,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有体制的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化解了既已存在的产业结构问题,但是,与发展相伴随的结构优化能力依然没有得到充分发育,体制环境的不合理仍然十分明显。说到底,结构调整还是要依靠改革发展,在发展中调整塑造形成市场化自我调整的机制,辅之于政府力量的引导。
更加严重的是,GDP的内在结构已非常不合理。根据数据,我国GDP产出中,居民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各自所占份额比例为40%、50%和10%。从这一数字分析,现阶段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是投资,消费在GDP中所占份额相对偏低,因此可以简单地说,经济增长的成果主要还不是来自消费和为了消费。正是这样,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国民收入分配中初次分配所占份额,提高工资水平。这也是在讨论结构调整问题时,一再被引起关注和充分强调的工作内容。
再说我国经济运行中外贸依存度达到67%左右,也就是说,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GDP产出,主要是与外部世界相关联的,因而经济自身的稳定性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联系一年前爆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影响,我们正是迅速启动扩大内需的宏观调节措施,抵御危机造成的外部影响。从已经推出的扩大内需的举措而言,主要是扩大投资需求。
但从国民经济平衡关系考虑,扩大内需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提高老百姓收入水平,从而扩大居民生活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份额,由此走向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居民消费,这是由于中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稳定性所要求的,也是符合经济发展根本目的,符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要求的。
前景不明
虽然围绕保增长与调结构任务,朝野上下已有清醒的认识,也有大量的理论探讨和文献积累,有不少会议布置任务和领导人讲话强调,还有专门文件规定和政策条文。但现在更需要强调的是落实,需要强调在执行力上下功夫。
解决调结构的工作落实或执行力,需要有执行主体,需要不同的主体之间有分工合作和相互制约;需要有执行主体的工作责任和工作热情,需要有刺激鼓励工作主体的体制环境和考核评价标准;需要有社会监督机制,需要有目标阶段的科学设计和安排等。归结起来,各类执行主体的行动积极性取决于体制条件。
一句话,从大局出发,保增长不忘调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地还是期待看到实际的行动。否则,毫无意义。
现在既没有看到方案也没有任何指导意见,5方面的调整仍只停留在纸面上,或许这只是政府的一种姿态。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增长方式已让政府和企业产生依赖和惯性,转变并不容易。调整结构的前景非常不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