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舟易,共济难——评点首轮中美战略对话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比喻很容易引起歧义。就像“同舟共济”,在西方文化中,船长具有绝对的权威,而在汉语中“同舟”即是“左右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王湘穗
先是一个新词“Chimerica”(中美国),然后是旧瓶装新酒的“G2”(美国+中国),在中美间一度掀起一阵热议,但最近却突然变得寂寥无声。
据说是听了基辛格老先生的点化——G2只能做,不能说。的确,只要看看欧洲和日本被G2打翻醋瓶般的反应,就知道基辛格果然是国际关系领域中最辣的“老姜”。
首轮中美战略对话,在这种微妙之间撩开了帷幕。会前,希拉里和盖特纳在《华尔街时报》发表文章为中美关系定调:同舟共济。奥巴马总统的出席,更是对重视礼仪的中国人给足了面子。奥巴马在讲话中也吊起了书袋,一句孟子“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的话,不仅反应了对中美间关系的期待,还透露出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随后信口引用篮球明星姚明的话——中美间要多“磨合”,透出一种平民化的亲切。
深谙投桃报李之道的中国人,在演讲中也引用美国先贤的名言。
表面看,双方妙语连珠,相互赞许有加,实际上机锋暗含,意在主导话语。比如,对会议名称,中方叫S&ED——战略经济对话,美方也这么简称,但是到了会场上,美方摆上的名称却是US-China Senior Level Talk,直译为中美高层会谈。按照美国人的说法,他们只与盟友开展战略对话。在他们看来,中国并没有达到与美国进行战略对话的程度,在美国式的热情背后仍保持着警惕和彼此的分际。
其实,中美相互依赖的经济模式已经把两家拖在了一条船上。只是在危机之前,中国人主要是出力划桨,而美国人在主导航向。现在遇到了风浪,船出了问题,船长把事搞砸了。按照曾经在中国骑自行车上过学的美国财长盖特纳的说法,中美必须要“风雨同舟”。这就是《孙子·九地》中所说的,“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古今同理,只是当年吴越,换了眼前的中美。以全球眼光看,隔着太平洋的中国和美国也就是“大河彼岸”的邻居。
倘若以为只要“同舟”,就一定能够“共济”,那便是书生之见。在一条船上闹矛盾火拼的事并不少见——同舟可以出自命运,而共济必须源于认同。从目前的情况看,中美间的认同还是太少。到现在为止,中国还没有得到美国认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从表面上看,这是对中国经济成分的认定,实际却含有着多重歧视。正因此,中国要购买非美国债券之外的资产或高技术要受到许多限制。更不要说,这个水手因为文化传统、政治制度、观念精神还经常受到指责,就像是出力最多的水手,拿最低报酬、吃最差饮食、却拥有最少的权益、挨最多的骂,理由是他没有获得上船的资格。
奥巴马说得对,现在是到了“改变”的时候了。只是不仅要改变美国自身,也应该包括改变全球“同舟”的原有规则,以便公平分配权力与责任,实现并维持“共济”的局面。
其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比喻很容易引起歧义。就像“同舟共济”,在西方文化中,船长具有绝对权威,而在汉语中“同舟”即是“左右手”。所以在西方语境下,同舟共济首先要解决“谁服从谁”的问题,而中国是说命运与共的状态。看着美联储我行我素地大推货币宽松政策,我们感到的是中国外汇储备被美元强制性的捆绑,谁会相信这是“左右手”在彼此相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