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期间偶遇几位朋友,闲聊中很快就聊到了阿里巴巴想到港交所上市而遭遇“小挫”的话题。 “规则不能说变就变,尤其是在股市”(这差不多是我的口头禅),多年来从来没有改变过。一个交易所为什么要为某个公司或某个玩家而有所改变呢? 记得在2000年曾因为中国联通(港股)的股权结构引发过业界激烈争论;当时争论得比现在还要大,火力要足;联通的地位,当然也不是一般公司能比拟,但争议的最终结果是公司让步。 2005年,建行上市(同样是港股),争论再次发生,虽然后面还有交行、神华和中远,但争论的结果,建行、交行、中远、神华等大型央企一样都为规则让步了。 近期关于阿里巴巴的股权结构,虽然也有争论,但与当年已经不能相比,因为业界已有成规可循:首先规则并非越多越好;其次规则不能说变就变;如果确实需要改变,也要严格地“走好程序”,全面征询市场意见。 阿里巴巴“铁粉”也摆出了他的观点。他的理由是外国(无外乎那些理想国,即“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种种创新举措,创新现在绝对是件“大杀器”。 中间派的观点则注重利益博弈:“我只关心某公司现在的债务杠杆;如同打牌一样,收益最高的做法,是尽可能地Solo(注:单挑),因为多进场一个玩家,就要分走一定的‘成本’。”这时有人要求重新组合(注:IPO),如果他是大款也就罢了,如果他只是搞怪,你硬把他放进来,肯定是不经济的。 还有的中间派则关心融资者的真实价值到底如何,好就让他来,“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可以放行(进场)——游戏规则,这个东西其实也很难说,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美股,甚至一家一个路数。
![说变就变 规则不能说变就变](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435911845913.jpeg)
按照中间派的观点:赌场的硬规则,无非“零和”,有人输,就会有人赢;赢家赢得越大,输家输得越惨。 所谓“尊重规则”,或许是个假问题,旧时代的人们,总是试图通过完善规则寻求通过自由之路,导致“规则”,改了又改,“市场之路”成了规则体系之下的“奴隶之路”;每一个大玩家,比如赌场中的庄家,总是从试图通过规则解决现实中利益冲突,直到不得不放弃解决,直接回避或者超越旧的规则——这就是制度革命。中间派主张创新,无疑就是默认了:“规则的终极问题,就是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一套能够完美地解决玩家之间所有利益冲突的终极规则——争论不休,一点儿意思也没有,有利就跟进,无利,你也可以不跟。” 然而,真正的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其实是玩家自己,唯一的前提是游戏可以继续(进行下去),不同的玩家,可以各自演绎出截然不同的玩法,但你不能破坏游戏的正常进行。 说到底,对于规则的争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要落入“选择性陷阱”。 在我看来,市场不可能接受过多的(先不说它有没有什么缺陷)的规则与创新。规则的存在是为了使“市场游戏”变得对我们更加安适、更加方便。 如果选择了这一规则,却不能坚定地执行之,错误在于我们自己。换言之,如果我们很容易地就相信或者怀疑(现行)规则的有效性,责任完全在于我们自己。 市场的规则,本来就应当是简单的,实用的,有历史延革的,不能说变就变的。大修大改,确实是有风险的:“杀鸡取卵,非不得卵,明年无卵;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