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同学高调宣布辞职“创业”,真为他暗暗地捏了好几把汗!
第一把汗:李同学一把年纪,不愁吃不愁穿,缺乏创业中最原始的动力 – 钱,就算是因为一辈子替人打工,今生一定要过回自己做老板的瘾,试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打工皇帝,怎能和山寨首领同日而语啊?!想必是李同学山珍海味吃腻了,要尝尝野菜草根味儿。
第二把汗:李同学创业去搞什么孵化器,这摆明是吃力不讨好的累差事。孵化器是政府官员们乐此不疲的口头禅,政府砸钱做孵化器,亏光了没事,因为扯着孵化器的大旗把高新园区给炒热了、把VC的钱“引导”了进来,然后大批高新企业一进驻,最后地方财政税收收入又把孵化器亏掉的钱给补了回来,政府瞒天过海一手出另一手进,总体上是不会亏钱的。
但是,有哪家民营的孵化器赚过大钱?放眼看,硅谷有过两个大名鼎鼎的民营孵化器:Garage.com (车库种子基金)和Idealab(创意实验室)。Garage.com从来就没有孵出过一只像模像样的小鸡;Idealab倒是孵出过些好的Idea,比如Google的AdSense模式最初就是从Idealab里偷来的,用“偷”重了些,因为发明“收费搜索”、“点击付费”、“竞价排名”的那公司倒闭了,横尸荒野,人人都可以去免费叼一块死人肉来吃,不算侵权不算偷……看来孵化器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呵呵。
第三把汗:最担心的还是人的问题。迄今为止,还没听到过有哪个大创业家诞生于孵化器。孵化器实际上是一个温室,如果有幸进入“创新工场”,就好比考进了科大少年班,不必担心吃穿,还有一群高级保育员服侍,让你安安稳稳去冥思苦想好的Idea吧,但,这样的环境里是否真能孵化出赚大钱的创业家来?都说要锤炼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能顽强生存下来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创业英雄。在温室中有可能培育出耐旱、耐涝、耐风雪冰霜的茁壮幼苗吗?
……
总而言之,按照传统的投资逻辑,实在看不出李同学的“创新工场”怎么赚钱,但是……但是……但是谁说创业一定要去拼命赚大钱呀?!投资哪里一定要培育出一筐筐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啊?!
好,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创业新词汇:社会创业者(social entrepreneur)。这是近年来在世界各个角落里激荡着的一股热浪。
按照行内规矩,在讨论正题之前,请大家先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 你是否每年必须有至少三周的带薪假期?
· 你是否渴望摆脱天天加班加点的工作压力?
· 你是否会因为每个月没有固定工资而心里感到焦虑?
· 你是否凡事都需要得到朋友、伙伴、家人、上级领导的点头赞同?
· 你是否容忍社会上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因为总有一天会有人去改变的?
如果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答案为“是”,呵呵,那你基本不具备社会创业者的素质。如果你的大部分回答为“不”,那么恭喜你,你具备非常人才具有的社会创业者的潜质。
“社会创业者”和一般意义的创业者们在许多方面是类似的,他们为了一个“idea”废寝忘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赴汤蹈火,他们组织团队、设定里程碑、融资、开发项目、追求效益来改变世界。但是他们各自的创业目的略有不同,一个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获取人类生态的“更高价值”,另一个是为了赚取商业利润。
举个例子来看。
[格莱珉银行] (Grameen Bank)
格莱珉银行亦称为“穷人银行”,创办者尤努斯博士 (Muhammad Yunus)是一位极富创新精神的穆斯林创业者,也是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留学美国并获经济学博士的尤努斯回孟加拉国后,任教于吉大港大学经济系。1974年蔓延孟加拉的大饥荒使成千上万人丧生,这使尤努斯深感心灵的震撼,他无法用经济学理论向学生解释贫穷的现实,决定重新做一名学生,抛弃理论教科书,深入到乡村去实地研究穷人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经济学问题。
一天,尤努斯在乔布拉村,遇到了一位以制作竹凳为生的年轻母亲索菲亚,为了制作这些小商品,她每天需要大约二十二美分来购买原材料,可是她分无分文,为了养家糊口,只能向销售这些小产品的中间商借钱。作为借款的代价,她必须把制好的产品按既定的价格卖给这些中间商,最后留给她的报酬仅仅两美分。而如果索菲亚自己有钱买原材料,她的劳动成果可以获得比此高出6-10倍的收入!
索菲亚的艰辛生活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永无尽头。尤努斯想,如果索菲亚能够获得贷款,她就能够从中间商手中解放出来,把生产的产品直接销售给客户,最后走出困境,并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中间商为了控制她,是不愿意借钱给她的,从而使索菲亚创造的财富为他们所占有。为什么索菲亚不能以一个合理的利率借到二十二美分?问题就在于没有一个有效的金融组织和一个能够帮助穷人走出困境的金融机构。创业的想法就这样萌生出来了,“贷款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权利”-- 这就是尤努斯建立格莱珉银行的初衷。
尤努斯在他的“客户”当中
1976年,格莱珉银行在孟加拉的乔布拉村诞生,它颠覆了几百年来银行业的祖传秘方:借贷给无抵押担保的穷人。格莱珉银行是如何利用金融工具救助那些被遗忘的人们,同时实现赢利与防范风险的呢?秘诀是:对“穷人”进行重新定义,创新、创新、创新!
“穷人是金融界的蓝海”
在绝大多数国家,穷人被视为“金融界不可接触者”,银行不是为赤贫者服务的。然而尤努斯则认为“贷款是一种人类生存权利”,专注把格莱珉银行业务拓展到穷人的蓝海当中去,通过贷款来帮助穷人改变命运。
“人人都希望活得更好”
尤努斯坚信,所有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存技能。穷人们能活着,证明了他们有生存的能力。格莱珉银行要帮助他们活得更好,即让穷人能得到贷款,去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现有的技能——编结、脱粒、养殖等,扩大他们赚钱的能力并使挣到的钱继而转变成为一把开启一系列其他能力的钥匙,逐步走向富裕。
“人依赖于社会化的生存”
格莱珉银行发明了一种基于SNS的借贷方式,即一种社会化了的人际信贷关系。一个想要申请贷款的人必须首先找到第二个人,向其说明格莱珉银行的规范。对于一个不识一丁的村妇来说,她常常很难说服她的朋友——她们很可能害怕、怀疑或是被丈夫禁止不许和钱打交道。终于,第二个人被格莱珉为其他家庭所做的事感动了,她决定加入这个小组。于是这两个人就再去找第三个成员,然后是第四个、第五个。这个小组的组长通常是五人中最后一个贷款者。
贷款小组的所有五个成员都必须一起到银行去接受七天培训,每个组员必须单独接受考试。在考试前夜,每个贷款者都十分紧张,她紧张地在神龛里点上蜡烛,祈求真主保佑。她知道,如果通不过的话,不仅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小组的其它成员。考试造成的压力,有助于确保筛选出那些真正有需要而且有上进心的人。
一旦全组都通过了考试,其中一位组员申请第一笔贷款的那一天终于来到了——一笔贷款通常是25美元左右的规模。她是什么感觉?这笔钱在烧灼她的手指,泪水滚下她的面颊,她一生中从没见过这么多钱!
格莱珉银行的每一个贷款者几乎都是这样开始的。过去对于家庭来说,她只是一张要吃饭的嘴,一笔要付的嫁妆费。但是今天,平生第一次,一个机构信任了她,借给她一大笔钱。她发誓,她一定会还清每一分钱。
小组如果能按时还款,累计到一定的份额,信用额度就会增加,组员们能借到更多的钱。当小组中有成员不能还贷的时候,别的成员就会帮助她(虽然不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小组自己无法解决问题,这个小组在今后的几年里,就没有资格再申请贷款了,甚至会被停止贷款。这其实是加上了一道熟人社会的道德保险杠。
小组成员不会轻易违约,因为这个小组对于她来说,是她最最重要的社交圈子,那些组员是她最亲密的伙伴。一旦违约,那么她在村里的信用也会受损,很难再生活下去。
“贷款者、存款者、持股者,三位一体”
有人把尤努斯比作为“乔布拉村里的乔布斯”,他把格莱珉银行的金融产品做到了极致,把复杂深奥的金融产品设计成“傻瓜式的”,让不识一丁的农妇都一眼就能看明白,使得一名格莱珉银行的贷款者,在时间过程中,逐步地变成了这个银行的存款者,也极有可能成为这个银行的持股者。通过这种三位一体的方式,不光把客户的信用,甚至把客户的命运也紧密地与格莱珉银行捆绑在了一起,成为了忠实的“格莱珉信徒”。如今,格莱珉银行的贷款者拥有银行94%的股权,另外6%为政府所拥有,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穷人银行”。
过去三十年中,格莱珉银行在孟加拉46620个村庄中建立了1277个分行,服务了639万借款人,间接影响到3150万人,其中96%为地位低下的妇女。而格莱珉银行的贷款还款率竟然高达98.89%,2005年的赢利达1521万美元,今天,格莱珉银行每年发放的贷款规模已经超过8亿美元,全世界超过60个国家的政府在各国农村山寨“格莱珉模式”!
社会创业,并非一定是做慈善事业。社会创业照样可以以商业利益为目的,但是它的社会效益却远远超越了它的商业目的,格莱珉银行是一个典范,它颠覆了“银行”和“穷人”的传统定义,用创新使“扶贫”变成了一个能够良性循环的规模化的商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