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一)



  方正的持续创新故事,反映出创新、科技与商业成功之间复杂的三角关系。作为中国曾经的旗帜性高科技公司,当源自技术创新的动力遭遇瓶颈,方正面临所有企业共同的大考:如何既做大又做强。和很多同规模的中国企业一样,方正走进了资本市场,走上了多元道路。但接下来的故事属于他自己:以人和钱为主线的内部管理创新改造自身,发展出新的动力,再反哺到多元产业链,使其解放出从技术到商业模式的新的创新。方正的定位也因此而改变为一家投资控股集团。这条道路虽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甚至不一定能获得所有人的认同,但它符合创新一词的提出者约瑟夫·熊彼特所指出的,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

  □ 记者 王晓玲

  在中国近三十年的企业发展历史中,王选几乎是唯一一个主动选择离开的公司创始人和精神领袖。2002年7月26日,王选离任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及董事局主席职位。

  王选去职后,当时有媒体以《管理让王选走开》为题做了报道。实际上,在此前的两年多时间里,王选曾多次公开强调专业管理人才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他指出,高科技企业“只有技术专家是不够的”,“中国企业与国外相比更大和更致命的差距是在管理方面”。

  这可以看作是对科技在企业中定位的一次反思。恰恰在王选宣布退休的两个月前,经济学家吴敬琏将自己的几篇相关文章结集成《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他在书中指出,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发展高科技产业,制度创新比单纯的技术创新更为重要。

  将制度和技术放在一起比较,也可以看作是对科技在国家发展中定位的一种反思。1978年,摆脱了“文革”浩劫的中国百废待举,全国科学大会喊出了“科学的春天来了”的时代强音;1988年,已经睁眼看世界的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急起直追,邓小平会见前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提出了重要论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006年1月,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发表了题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讲话,创新成了这个国家对于能力的与时俱进的新概括。从“科学”到“科技”再到“创新”的认识演进,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从解放生产力到发展生产力再到创造生产力的路径探索。而发端于30多年前北京大学一间无线电实验室的方正,则正是这条并不平坦的高速路上始终的前行者。

  管理比技术更难

  1999年,是方正历史上的一个多事之秋。那个时侯还没有企业自曝家丑的风气,但关注这个企业的人会发现,“管理”突然成为北大方正最重要的话题,王选谈的也最多,他在北大方正的新闻发布会上讲,做报告时讲,更就此写了很多文章。

  这一年,方正确实在经历内忧外患,内有人事动荡,外有股权之争。当年10月,刚刚被任命为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的魏新受校方委托,以校办产业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身份来“处理遗留问题”。

  一晃十年过去了,今天在魏新的记忆里,当初让王选忧心的方正“管理”究竟混乱成什么样子呢?这位此前没有企业管理经验的教育学教授,只是说他到方正后要了解企业情况,但是连最基本的财务报表都要不上来。

  而来方正前已经在几家企业担任过高管的李友,对当时散乱的管理相当震惊。李友2001年出任方正集团下属上市子公司方正科技的执行总裁,方正科技下面还有一个当时相当著名的二级公司,就是总部设在上海的方正电脑。李友曾专程到上海约见当时的方正电脑总经理,对方答应周三在电脑公司见面,向李友汇报工作。李友周三上午就早早来到电脑公司,但是等到下午,见面被推到第二天。

  李友对《商务周刊》回忆说:“第二天我又去了,他说要谈客户,我又等,一直等到第二个星期三,他说只能给我45分钟时间,有整有零的。”

  李友耐心的等了一个星期,见面后电脑公司总经理告诉他说,因为会议室都有人在用,只能在客户洽谈室谈。“我说那也行,那个洽谈室是上海人的阁楼,天花楼从房间的中间位置斜着下去,所以我们都只能并排坐着。就在这个楼梯间,我听完了第一次工作汇报,45分钟,一分钟都不差。”

  实际上,当时方正电脑才是方正科技实际上的运营主体,内部组织涵盖了从采购、生产到销售等几乎所有职能,后者已经被架空,对方正电脑没有丝毫控制力。

  后来李友来到北京方正总部时,同样先找到二级公司了解情况,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基本一半以上的老总,都不是在做汇报,是在讲课,指手画脚的”。

  但是,这家校企无论是在当时新闻报道中,还是在国家领导人以及普通人的心中,都还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一面旗帜,是北大的骄傲。它的身上,承载着探索和实践中国高科技产业“产学研”、“技工贸”成功之路的重任。

  这个企业确实拥有光荣的历史,1990年代初,北大方正创始人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导中国出版业告别了“铅与火”的落后时代,“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守住了最后一道壁垒”。北大方正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王选是国内著名科学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所有中国科技大奖,以及包括三院院士等头衔,并且在2003年当选全国政协副主席。

  世界在变,对有着辉煌出身的方正来说,校企之路已经走不下去了。

  魏新的新多元化

 方正: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一)

  2000年前后,解决国有企业管理问题最常见的方法是内部股权改革。一直被拿来与方正反复对比的联想是最好的范例。1994年,联想内部出现危机后,在柳传志的主导下顺利完成股改,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实际上,方正1999年也萌生了内部股权改造的想法,2000年,王选公开极力倡导以联想为榜样进行股改。但与柳传志对联想的绝对控制力不同,方正特殊的校企身份和复杂的股权结构,让作为科学家的王选无法对企业的方向有绝对的影响力。

  在这个背景下来到方正的魏新,面对的是一个混乱的亏损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盲目多元化。“1990年代初,方正靠激光照排赚了很多钱,也胡乱投了很多东西,房地产、金融租赁、精细化工,连香料都做过。”魏新告诉《商务周刊》,到他去的时候,这些公司基本上都只剩下空壳,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1995年进入的PC制造,这算是做激光照排的一个产业延伸。

  魏新到方正的前半年是处理遗留问题,之后认认真真做了一年调研。“我们当时分析,如果只是将亏损的子公司剥离出去,也行。反正我们自己有激光照排的技术,一招鲜吃遍天,每年还有几千万元利润,少养点人就行了。”

  但是外部压力让方正不能吃这个老本。“方正是一个校企,王选老师又是那么著名的科学家,后来又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所以从国家领导人到知识分子,对方正的发展都很关注。”魏新回忆说,“每个人见到我都说,王选老师打下这么好的基础,方正一定要做大做强啊。”

  但是原来的激光照排给方正带来的空间是有限的。“当时我们的客户主要是报纸、杂志社和印刷厂,他们的换代基本上已经完成了90%。如果方正只做照排,规模能做到几十个亿就不得了。”

  在当时看来,企业要做大做强,就必须选择多元化。2001年,魏新向董事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关于方正集团发展战略思路和企业文化重塑的几点思考》。魏新回忆说,“我在里边讲了几个要点,一是方正还是要发展,不发展就会辜负大家的期望。我做了一个分析,结论是尽管前一段走了弯路,但看来还是要走专业化基础上的多元化发展道路;第二点,多元化我们要做什么,介入哪些领域。当时就认为要介入资源性、牌照性领域,而不是乱投。后来我们确实是这么做的,比如我们为什么收购武汉证券,因为它有牌照;另外,我们当然还要在我们的主业上延伸,那时候我们已经做了硬件,就是PC,这就要向产业链高端、价值链高端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74307.html

更多阅读

方正:创新是第一生产力

方正的持续创新故事,反映出创新、科技与商业成功之间复杂的三角关系。作为中国曾经的旗帜性高科技公司,当源自技术创新的动力遭遇瓶颈,方正面临所有企业共同的大考:如何既做大又做强。和很多同规模的中国企业一样,方正走进了资本市场,走

吴洪伟:空心菜——小菜水中财(一)

  主持人: 2008年4月的一天,在杭州塘栖镇的丁山洋村,一大早,就有个人划着小船来到鱼塘里,不是打渔,而是在做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他把一种菜一颗一颗地种到了水面上,您说这是什么菜呢,还能在水上种?  这种蔬菜叫竹叶菜,也有些地方习惯叫空心

巨人教育集团尹雄:巨人学校是百货学堂(一)

      主持人:话说在北京,有一所学校名叫巨人学校。在这所学校中,有个独特的数学教学团队。这个团队共有40多位老师,其中的30多位都是北大毕业的,大多数还是北大的硕士、博士生。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北大出来的高才生在这所学校中所教

声明:《方正: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一)》为网友醉了睡睡了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