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荣对话创业家:企业文化是下班聊天形成(一)



  65岁的“台湾IT教父”、智融集团董事长施振荣的退休生活依然很忙,他把自己的时间分为四部分,一是为自己的公益事业而低调奔走;二是看书学习和写书;三是“台湾岛内深度游”;四是为智融集团做事。“智融”二字取义“融通智慧”,作为宏集团创始人,施先生如今的一部分心力花在如何“不留一手”地把自己多年创业打拼、经营企业的经验教训与后辈华人企业家分享。

  近日,施振荣事隔3年之后再次飞赴大陆,参加智融集团旗下智基创投(原宏创投)一年一度的第10届“国际投资人年会暨智基创投论坛”,会后他与10多名智基创投所投资的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一次闭门的内部座谈。《商务周刊》有幸受邀旁听了这次“沟通至内心深处”的对话,并征得施先生与智基创投授权,将部分对话精彩内容刊出以飨读者。

  创业家甲:施先生您好,我们公司已有4年的历史,前几年靠自己在行业中的积累慢慢做起来,但最近几个月发现市场上的机会越来越多,现有团队的能力和知识不够用了,可能需要引入新的人才。这时候我们发现引入外来人才的成本相当高,现有创业团队的薪酬水平及期权不见得有足够的吸引力,我们又怕打破企业现有的薪酬结构,按您的经验,企业该用什么方式在不同的阶段引入发展所需的人才?

  施振荣:企业每一个不同的成长阶段都需要有不同经营人才的核心能力,引入外来人才带来两个问题,一个是薪酬激励,一个是文化融合。在美国,薪酬环境和创业文化使这两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创业者拥有公司的股票,就比较容易放弃公司的主导权。而且形势比人强,投资人看到创业者没有经验抓住市场机会的时候,就会马上逼他换人。

  但在华人企业里这是相对比较难的。要有这个体会不容易,像我是比较早体会到这一点。在1986年宏公司成立10年之际,我开始实施一个“龙腾国际,龙梦成真”的计划,从外面引进了很多人才。最多是从外资企业引进的,因为我们要国际化,我从IBM请来了刘英武,最后把我的位置让给他了,由他来主导。他确实带来了很多大公司的机制和想法,我们学习了很多。另一方面,宏第二代管理者比如卢宏镒、李耀、林宪铭、王振堂等等,都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大企业如何运作。

  但后来因为两个问题刘英武3年以后就辞职离开了,一是外界的产业竞争非常激烈,尤其在美国亏损加重,企业亏钱,他就很辛苦。再加上台湾企业的文化和美国不同,美国企业资源多,做事情都是通过组织运作,而我们在台湾创业的时候条件有限,这里面创业精神和正规作战的文化有一些冲突,没有办法融合。

  所以一个企业成长,可能现有团队包括CEO自己,一定要重视自我成长的机会,要去学习大的组织应该怎么运作,多去请教。当然如果引进有专业知识的人才进来,最大的问题是薪水。当时刘英武在IBM是职位最高的华人(副总裁),我为什么能吸引他来,一是我给他相对不差的待遇,第二就是授权,因为每个人不仅追求收入,他能做什么事情也很重要。甚至于当时我在台湾引进了很多IBM和惠普的人,他们进宏时薪水还打过折,但我跟他们保证,如果公司赚钱,你拿的报酬比在外资公司还高,而且他能够做主。在外商公司他可能有什么理想也做不了主,无法发挥。

  所以你要给自己想引进的人才合适的诱因,要和他做沟通,要根据他的专业知识,先定义清楚他将要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其次你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knowhow(门道),两个专业背景的人要进行融合,多多少少你要进一步也要退一步。所谓进一步,就是尽量去了解他在另外一个领域想些什么;退一步,就是在两方还没有足够了解的情况下,尽量多支持对方的思维,给他一些发挥的空间。否则你一句话“你不懂”,他就心里较劲了,“看谁懂”。这就会产生问题。

  还有就是引入的新人与旧人之间要气氛融合,要有化学反应。以前我们新的高级主管进来,下属都要对他进行面试,下属同意了才能空降进来。就是这样,也可能会失败,因为新来的人薪酬很高,组织对他的期望很高,初期一有不顺,效益不好的话,大家互相就没有信心。所以一定要内部的所有人也同意有这样的一个磨合期,有这个共识才好。

  另外一个选择,你可以早一点找一个有潜力的人进来,一起成长。不一定给他高职位,因为他在这个领域还没有具备足够的专业经验和能力,你可以看他的学习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有潜力的话,可能双方更容易打成一片,互相学习。异业学习实际上也是很重要的。

  创业家乙: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但现在面临的困难是从上到下推行这种学习的理念时,发现要扭转一个人的既有思维,让全公司200多人都意识到要学习要提高,是蛮困难的一件事。我想请教施先生,形成公司内部的一种精气神,或者企业的魂,需要一个怎样的过程,有什么技巧?

  施振荣:企业文化对于一家公司长期的发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企业往上成长的一个很基本的架构,我把它称为无形的基础设施。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顺的时候很顺,成长很快;不顺的时候,已经建立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再造转型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不管你规模多大,我的建议是越早建立企业文化越好,而且最好是企业发展顺利的时候建立文化。我曾经在1991年遇到一些困境,当时邀请一个朋友来给我参谋如何建立一种文化,后来弄了半天发现,当一家企业面对困境的时候,难以建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是价值观,即我们相信什么是对的,比如人性本善,“不留一手”。当宏还是小组织的时候,我们提“马拉松精神”、“穷小子文化”,因为是穷小子,所以大家要追求出头的一天,要拼。后来公司条件越来越好,我不得不修正了,改成“平民文化”,但我知道一旦我改成贵族文化,企业就一定没有竞争力。

  要形成一个企业文化,实际上都不是在正式的场合,而是下班时候大家聊天形成的。因为文化是环境价值观,不是我的价值观,作为一个CEO要了解整个组织的未来需要什么文化,试探一些人的想法,取得一个共识。比如说“人性本善”,我们做人事HR的主管每次都反对,问我怎么控制员工上班准不准时、跷不跷班?我告诉他讲,人性本善的好处就是这么多人加班我们可以不给加班费,大家潜能容易发挥,做得比较舒服。因为我们做脑力密集型工作,人在办公室,脑子在哪里你不知道,所以尊重个人的环境更有利。

  做企业文化,中间层的干部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为要落实一个价值观,你要用有效的语言去做沟通,CEO有三头六臂也没用,要靠组织的力量来推动。企业文化不是靠讲的,而是落实到行为,落实到每个人每天想的和做的,整个企业从上到下都要和企业文化的诉求相符合,才会有效。否则他进公司的时候看到公司写的一大堆企业文化,进来后看到周围同仁不见得是这样子,他就无所谓了。

  所以企业文化要言行一致,中间干部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这些干部了解企业价值观和口号形成的背景和过程,它的精神是什么。这也是常常在一起深入聊天,慢慢才有体会的。

  还有就是,如果企业一下子扩展的太快,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是不利的。我们把一个组织里的文化看成一个小小社会,在早期,如果你要塑造一个和外面的文化不尽相同的文化,假如你不认同外面的文化,就要从开始就塑造新的文化。我当初不认同台湾公司治理的一些文化,比如把借来的钱当自己的钱,短期资金做长期投资,公私不分,采购拿回扣等等。我自己又是采购出身的,所以在创业一开始我就跟创业伙伴和后来加盟的人讲明,我们不认同一些文化。

 施振荣对话创业家:企业文化是下班聊天形成(一)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74294.html

更多阅读

西安杨森:企业文化是公司灵魂

    西安杨森:企业文化是公司灵魂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是目前我国医药工业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剂型最全的先进技术型合资企业之一。合资中方为陕西省医药工业公司、陕西省汉江制药厂、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和中国医药对外贸易总公

创业实录:为了服装人忘却的纪念(一)

  谨以此文献给以下人群:     1、徘徊在服装行业边缘的人     2、已经进入服装行业,想有所拓展的人     3、那些辛辛苦苦挣扎在零售一线的服装店主们     4、那些正在为淘货而四处奔波人     我

台湾教父 台湾“IT教父”施振荣纵论“创业家应有思维”

 台湾“IT教父”施振荣旗下的智基创投将于今日在沪举办国际投资人年会暨智基创投论坛,主题为“中国的创业与投资机会”。施振荣将携智基创投全体合伙人一起纵论未来。他的演讲主题为“新经济情势下的新一代华人创业家”。   这次

施振荣对话创业家:企业文化是下班聊天形成的

  65岁的“台湾IT教父”、智融集团董事长施振荣的退休生活依然很忙,他把自己的时间分为四部分,一是为自己的公益事业而低调奔走;二是看书学习和写书;三是“台湾岛内深度游”;四是为智融集团做事。“智融”二字取义“融通智慧”,作为宏

施宣辉:被父亲施振荣逼创业赚三千万

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创业的基因深植在施振荣与他两个儿子体内。不同的是,施振荣的创业是由制造业起家,两个儿子的创业则是从软件和服务业起家。“我创业是被逼的,”现年三十三岁、智辉研发公司总经理施宣辉,坐在桃园龙潭的渴望园区内,

声明:《施振荣对话创业家:企业文化是下班聊天形成(一)》为网友猛男打天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