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龙博望
众所周知,中国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国家之一,这样一个国家够转变成为“绿色生态”的捍卫者吗?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中国意识到环保会带给它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且中国本身尚具备很强的能耗弹性,那么中国迟早会实现这一转型。
经过30年迅猛的工业化发展,以及急剧的城镇化进程,中国大量的河流湖泊受到了严重污染。在20年快速城镇化发展后(1980年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0%,而今45%的人口在城镇中安居乐业),中国三分之二的城镇成为了缺水型城镇。然而,中国城市化进程并没有表现出减缓的趋势:中国每年仍将有1200万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成为城镇居民。据估计,到2020年,为这些新增城镇居民建造的建筑面积将达到400亿平方米。环境失衡对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其产生的额外成本也构成了沉重的负担(专家估计环境成本达到GDP值的7%)。
因此,中国政府对这种生态失衡现象忧心忡忡。如今,中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大国,它的能源依赖性日趋显著,尤其是它对海湾地区的依赖,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而另一方面,环境因素成为优先要素已经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在这样的世界背景下,市场对于“绿色”产品的欣赏和需求呈现出持续快速的增长趋势。
为此,中国必须有所行动。温家宝总理宣布了在“十一五”规划期间能源密度减少20%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即在2006-2010年五年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并在2010-2020年间,单位能耗再降低20个百分点。
据官方统计,中国正在逐步向这一目标迈进:2007年能耗降低了3.7%,2008年降低了4.2%,2009年第一季度同比降低2.9%。2009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尽管该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长超过了6%,但电力消耗却只增长了3%。这其中有金融危机的原因,然而对于一个能源增长速度通常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中国这次实施节能降耗计划的决心是坚决的。在节能降耗这个问题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投入了如此一致并涵盖各领域的努力,而行动措施如此有效也是非常罕见的——这要归功于国家发改委的统筹规划。没有一个商业计划不将环境因素考虑在内,没有一个省、没有一个投资项目不把它的环境业绩放在首位。中国具有一批兴盛的新公司(中国已成为太阳能领域的世界先锋,30%的面板产于此),并不乏潜力(未来二十年50%的风力和核能市场)。中国在节能降耗这一问题上的雄心壮志深深震撼了来访中国的外国管理者,尤其近六个月以来中国对该问题的重视让人印象深刻。
尽管也有些地方让人气馁,例如用于提高能源效率的投资预算由最初的3500亿元缩减至最近刺激计划中的2100亿元,但中国所付出的努力仍然是史无前例的。节能降耗方面的努力,加上此次危机产生的效应,将加速中国工业及服务业结构转型:高消耗低差异的公司将退出市场,一些新兴行业将不受“稳固工业基础”惯性制约而产生“质的飞跃”(诸如在电动车行业的情况,比亚迪公司和它的E6汽车),低成本、强有力的国内市场基础,以及关键的财政政策的组合将加速合并。这些参与者都应当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进入到市场从而购得西方的技术支持:水质管理、铁路、风力及太阳能、电池、新材料、照明、回收、引擎……对于所有环境行业的外国企业来说,中国市场成为了一条必不可少的通道,甚至可能是一个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