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创立,走过21年的品牌历程,北京吉普既享受了计划经济的宠爱,也经受了改革开放后的市场洗礼,它的湮灭是中国汽车工业之殇。
[小标题]受宠
1983年,北京汽车制造厂和美国汽车公司开合资先河,组建北京吉普。北京吉普的主要车型为切诺基系列吉普车和在BJ-212基础上改造的BJ-2020系列吉普车。
遥想当年,北京吉普是国内唯一生产四轮驱动轻型越野车的生产厂家,也是中国军队独家定点定制企业,垄断国内越野车和军用吉普两个市场。同时,较为低廉的价格和县团级公务用车的规格,又使它在民用领域成为中低档轿车的替代品,可与红旗、上海轿车三分天下。
在此情况下,北京吉普产销两旺,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76%。
据统计,从1984到1995,北京吉普生产汽车49.3万辆;销售收入246亿元,实现利润17.3亿元,上缴国家税费46亿元。1995年一年,其产销超过8万辆,销售收入57.5亿元,实现利润3.5亿元,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经资产评估,1995年6月,北京吉普公司净资产达25亿,升值4.6倍。
[小标题]受困
但是当市场经济提速,北京吉普就明显慢了下来。1990年代后期,日本丰田公司、三菱公司越野车进入中国市场,北京吉普在越野车领域一家垄断的格局迅速被打破。
与竞争对手相比,北京吉普产品单一僵化。其主要产品BJ2020三十年没变,切诺基18年没变。而北京吉普在SUV和轿车项目之间的摇摆不定,也造成了吉普开发的滞后。
更严重的问题是销售网络的软弱。在2001年之前,北京吉普单纯依赖机电贸易公司,几乎没有进行过销售网络的投资,这使它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流通体制,即使推出新款好车,也因营销不利难有斩获。
[小标题]受难
从1996年起,北京吉普开始走下坡路,虽几经挣扎,仍难见起色。1998年,北京吉普亏损近4亿元。到2002年,北京吉普已连续六年亏损。期间,北京吉普试图通过引入新车型扭转局面,相继推出大切诺基、欧蓝德和帕杰罗等系列,虽然2003年北京吉普恢复盈利,但始终未能走出颓势。
最终,北汽、戴姆勒-克莱斯勒和奔驰等多方利益的纠葛和争夺,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5年,北京吉普被北京奔驰-戴姆勒?克莱斯勒取代,一个名牌就此成为历史。
原文刊于三联《竞争力》0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