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无需资金投入、免费获得开发指导和地面推广、凭技术入股并获得利润分成……近日,某知名网络公司提供了集约式创业渠道。据记者了解,这种悄然兴起的创业形式已经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潮流。
大学生争做“技术股东”
“红灯停、绿灯行!”“不要乱穿马路!”交通高峰时段,交通协管员的呼喊疏导声不绝于耳,而上海电机学院的一群学生,想用自己发明的“语音式交通指挥棒”给交通协管员们减轻工作压力。
“孕育”这种指挥棒的是电机学院下属电气学院的陈佳奇等5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尝试把控制芯片和微型功放装到交通指挥棒里,协管员可以把六种最常用的交通用语录进去,按动按钮发声,就能替代自己的嗓子。此外,指挥棒上还安装有单片机和显示灯,停电时可以担负起临时红绿灯的责任。
21岁的徐帆明年毕业,他的一项专利正在申请之中。小徐告诉记者,学生在进行创造发明时都会考虑产品的市场价值,“比如一个电瓶车外观设计至少花费半年时间,针对产品定位和市场可行性,我们会设计出多个草图方案,从中再进行论证、挑选加工。”小徐充满期待地说,如果有商家注资,他以技术入股,肯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他看来,这些发明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只要很小的投资就可以生产普及,更有利于大学生创业。
记者发现,像徐帆这样,希望通过技术入股方式转化科研成果已经在大学生中形成了一种潮流。用智力换资本,这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打通技术入股之门
大学生的科研成果略显稚嫩,但是他们惊人的创造力、发现力往往是突破市场的利剑。比如南京大学的学生王、董芳发明的能控温的“自动婴儿床”,一旦感受到婴儿尿湿后,会自动提出警报;还有同学发明了可以“制止”打鼾的电子枕头……这些看似异想天开的发明创造,恰恰是大学生技术入股的本钱。
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变成股份,注入到企业生产过程,再通过商品买卖获得自身的价值,这是大学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的观念创新。但是,与专业的研发机构相比,大学生的科研作品往往还不够成熟,不能一步到位地达到市场要求,技术入股是否能实现“出校门,创事业”,还要打一个问号。
据了解,沪上不少高校都设立了科技创业基金。在有些地方有一种对“小发明小创造”的轻视,有的学校领导甚至认为“这些都是不入流的小打小闹”。大学生发明创造的成果或许稚嫩,但“知识创造价值”的意识和热情却难能可贵。
巧借专利做保护伞
无疑,技术入股的理念走在了高校学生就业改革的前端,但是随着这股热潮在大学生中不断升温,技术入股对缺乏商业经验的学子们而言,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多数大学生只是埋头苦干,急于把手上的科研成果转让出去,而忽视了用正确的方法保护自己,从而又走入了技术入股的另一个困境。
事实上,大学生的科研成果虽然可以撩起商家的投资欲望,但是由于很多产品技术尚未成熟,还处于毛坯状态,在生产和投放市场的过程中,往往还需要企业的进一步打造。在这个过程中,常常容易引起知识产权的纠纷。
怎么办?徐帆提供了可借鉴的办法:“一定要用专利作为武器保护自己。”眼下,学生专利的转化主要通过三个途径:专利上网后供企业家挑选;学校通过展览会洽谈会推出学生专利;由拍卖公司进行专利拍卖。
“由于没有畅通的路可以走,学生专利转化主要靠守株待兔,而其实企业对这样实用的设计有旺盛的需求。”徐帆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他说国外的学生经常会在展览会上买个摊位,推广自己的专利,“而我们缺乏相应的政策和环境,学生本身也缺乏这样的商业经营观念”。
对此,同济大学科技处处长吴广明表示:“我们目前正在做相关调研,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将学校里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睡眠项目激活起来,找人去做,这对于解决金融危机下的学生就业难题不啻为一种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