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换责任规定》(以下简称“汽车三包”) 正式实施进入倒计时之际,消费者,汽车企业,以及政府方面都不敢怠慢,这关系着消费者的权益,车企的利益,政府的公信度。三者之间更应该怎样做才能尽量平衡?
![三包法投诉电话 “三缺X”话“三包”](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435058148258.jpeg)
今年国家质检总局已着手建立汽车“三包”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咨询专家库,当“汽车三包”责任出现争议时,消费者与经营者可请技术专家对争议进行 “问诊”,但目前汽车厂家仍面对一个巨大的难题——赔偿系数的确定。根据“汽车三包”的规定,合理使用补偿费用的计算公式为:[(车价款(元)×行驶里程(km)/1000]×n,使用补偿系数n由生产者确定。 虽然政策规定系数n由生产者来确定,但生产者并不愿意做此事。一位汽车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n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利益,企业不愿意得罪消费者。此外,n的大小还关系到二手车残值的大小。同时,n的确定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同的车款、甚至不同年代的同一车款,n的大小都将不同,因此确定这个系数难度很大。” 因此不少企业认为:“这一系数希望与国家质检总局共同作出,这样确定的结果才更加公正、权威。”不过,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内部对这一系数的认定依然存在争议。 从质检总局发布信息看,为了“三包”顺利实施,政府也提出了一些新举措,比如专家库的设立,为质监部门和消协等争议调解机构提供免费的技术咨询,并在争议双方同意的情况下,为争议双方提供有偿的技术咨询。 不过,无论是厂家、经销商,还是消费者,对汽车“三包”都是毫无经验可谈,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相信在政策正式实施后,会涌现出许多新状况。这就需要政策在实施的初始阶段,保持一种开放的、能适时调整的状态。一方面,尽量减少政策之前没有涉及的状况,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同时,可以修改政策中不切实际的部分。 就目前已颁布的“汽车三包”规定而言,不少条文需要在实践中确定实施细则 ,如厂家和经销商的利益与责任如何划分?赔偿系数如何确定。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明确,“汽车三包”的执行效果将大打折扣。而消费者面对退换车中手续的复杂该何去何从,其中费用又由谁人来管?“三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三包”政策的出台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汽车三包”的实施将改变现有的消费者、厂家以及经销商在市场中的地位。而在现有的政策环境下,消费者更多是处于弱势地位。 如果“三包”实施之后,是否会出现专门“找茬”的状况?毫无疑问,肯定会存在这种消费者。但在现实的状况中,这样的消费者只是一小部分。那么,能否在具体的实施中化解这种现象。这就涉及到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不能以一部分的特殊情况,去否定这一法规给大部分消费者,或者整体消费环境带来的利好。如果因为怕“找茬”,就放弃了维护消费者权利,这不就是“因噎废食”吗? 在现实市场来看,消费者对汽车“三包”的反应也是积极的。有调查便显示,市场已经有持币待购的状况出现。而9月以来,多家主流车企提前宣布进入“三包状态”,也说明了市场是需要“三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