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李开复离职
“弥补天使投资在中国的空白”的口号,让李开复的创新工场着实赚足了眼球。
文|《小康·财智》记者 胡柯
TIPS:李开复简历
★2009年9月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出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05-2009年在谷歌公司担任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2000-2005年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
★1996-1998年,在SGI公司担任互联网部门副总裁兼总经理。
★1990-1996年在苹果公司服务。
如今创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像李开复这样,创办一个创新工场,声称是要弥补天使投资在中国的空白,在整个创业史上并不多见。
李开复是前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在IT界来说,是响当当的人物。2009年4月,李开复离开谷歌,声称要创办一个创新工场,帮助青年创业者。历经7个月,创新工场始终没有离开各大媒体的追逐,可以说,创新工场的名声,多半是来自李开复的名人效应。
那么,创新工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对中国的青年创业者来说,创新工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天使投资
创新工场最初打出的口号是,弥补中国天使投资的空白。熟悉VC行业的人都知道,天使投资是美国最负盛名的投资公司,它帮助创业者筹集资金,尤其是对初期的创业者帮助极大。
美国的硅谷能有今天的规模,可以说和天使投资有很大的关系。天使投资关注早期的创业者,一个好的想法甚至在验证期都可以获得10-5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天使投资的天使就是你的第一个投资人,这个人投资时,也许根本不知道你的企业未来究竟会怎样,也并不熟悉你的行业,他投资的就是你颇有创意的想法。
在美国,投资已经形成了从天使投资到中、后期风险投资的完整的、流水线式的体系。2008年,美国的天使投资占风险投资总体盘子的40%-50%,共有26万多个活跃的天使投资人和组织。
然而在中国,虽然2000年以来风险投资快速发展,但是天使投资群体还未成熟,天使投资领域仍是一大块空白。风险投资苦于找不到足够多的、后期的好项目,创业者苦于找不到足够的早期支持。
中国的创业者面临的挑战太多,在欠缺初期启动资金的困境下,还面临着缺少创业和管理经验、难以吸引卓越技术人才等困难,诸多因素使得创业实际成功率并不高。根据创新工场提出的商业模式,其实不难看出,就是冲着解决这些问题去的。
李开复说:“像美国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天使投资群体在中国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创新工场的诞生就是要填补这个空白,带来规模化、产业化的天使投资,用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甄选出最优秀的创意、创业者、工程师,把每一个创业环节和资源进行最佳整合,帮助创业者,确保其初期的良性发展。”
猎头
那么,创新工场和天使投资的区别又在哪里呢?同为初期投资,但是创新工场却将这个模式进行了改进。
基本上所有的企业想要获得资金支持都必须大量地撰写商业计划书,可是对于创业初期的商业计划书,可以说,80%的都是轻描淡写地从风投公司老板的桌上飘过,能真正引起重视的并不多。
李开复说:“我们希望能开创出最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项目,加以研发和市场运营。当项目成熟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剥离母公司成为独立子公司,直至最后上市或被收购。”
也就是说,创新工场中意初期项目,但是对这些项目不是从外面引进,而是从内部删选。用李开复的话说就是:“我们要在申请中挑最佳创业者、包括工程师、产品经理、用户体验设计等。做一个很大的应聘团队,把个人、团体的想法以及不同创意一起做筛选,挑出最可行的创意搭配在一起,找到最合适的项目和人。”
也就是说,创新工场猎的是人和想法,而不是投资项目。这种模式运营在中国尚属新鲜。就好像创新工场的招聘,短短的时间收到了3万份以上的简历,但是到如今,正式成为创新工场一员的不过数十人。
之所以猎人和想法,李开复表示是想通过创新工场把人的梦想转化成切实可行的构思,假如有100个梦想,那么就组合成20个构思,然后让这20个构思继续转化,成为10个项目,5个公司。对这些项目和公司,将由创新工场提供资金、经验和服务器等进行支持。
这个阶段,也就是创新工场的最具成就的阶段,孵化。
孵化
创新工场计划每年推出3-5个公司,然后由创新工场提供帮助,从这些公司中获得相应的股份并最后获得利润。对此,业内认为风险很高。李开复则称:“推出的公司,总会有做的不错的。”
此番创新工场成立,最让业界津津乐道的是,创新工场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融资了8亿元,而且出资者都是财经界的大腕,柳传志、俞敏洪、郭台铭、陈士骏,这些人的加盟,把本来就已经高烧的创新工场再次推上了一个高度。
在和媒体聊天的时候,李开复说,这些知名的投资人也会抽空来创新工场指点江山。所以对于创新工场的孵化李开复看上去自信多于担忧。
除了创新工场万里、千里挑一挑出的人才,再加上这些商界大腕多年商场拼杀的智慧,创新工场的“1+1+1(天使投资+猎头+孵化)”模式似乎挑不出毛病。而且李开复本身在IT界20年的职业经理人传奇就让人对创新工场的好感倍增。
根据创新工场的投资方向和它的商业模式,最后我们基本上得出一个结论,创新工场的产品就是更多的高科技产品。
事实上,看完整个创新工场的模式之后,不难发现,创新工场的这套模式其实是美国天使投资和中后期投资的合并,也就是说,创新工场利用自己的模式,把一个企业从最初的创业一直跟踪到最后的成熟或者上市,这就等于是一个完整的投资流程。唯一不同的是,被创新工场选中的项目或公司实际上就是诞生在创新工场内部。
成功VS失败
创新工场借助名人效应走红,无论是总裁还是投资者,都是大有来头的人,所以,截至现在,创新工场已经成功融资11500万美金。
在风投界打拼20多年的刘玉环在评价创新工场的模式时说,创新工场摆脱了中国市场上的财务式投资,使天使投资在中国实现了规模化。而联想总裁柳传志看中的则是李开复本人的社会经历和他的创新思维。
虽然创新工场的正面新闻使人们几乎相信创新工场就要在中国实现如美国硅谷一样的传奇的时候,业内质疑的声音也开始响起。对于创新工场的这种模式,有人表示了怀疑,认为从头到尾,都感觉有点虚。
怀疑者的声音主要集中于他们认为中国的确需要大量的天使投资者以及能够对新创企业提供管理支持的创业辅导者,但是他们认为李开复创造的这种类似母公司对子公司提供资金和管理支持的模式,是否真的能够成为创新孵化器则有待时间证明。
除此之外,他们认为李开复本人的光环太过耀眼了,盖过了所有创新工场的光环,他们的担心是现在的创新工场因为有李开复的光环有人投资,一旦光环退去,谁来投资。8亿元的资金,李开复曾说,是两年的运作资本。
对此,李开复称,即使创新工场不成功,但这些企业总会有一些成功的,并且他认为这些创业者从创新工场走出去总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创新工场就算是成功了。
据记者了解,创新工场目前已经接到了很多要注资的创业者的信件,据悉,半年内创新工场会将整个平台搭建完毕,开始正式走上轨道。而对于特别优秀的创业者,李开复说,就是三顾茅庐也要把他挖出来。
创新工场的商业模式虽然新,但是他的业务并不是唯一的,对于行业的竞争,李开复表示,创新工场的最大优势就是吸引人才,人才吸引来了以后还会进行培养。他说:“我们这么多聪明的人聚在一起,优化和筛选项目,把人脉、信息、资金整合在一起,还能有什么不成功。”
另外,他还称,他敢于让对手来挖他的人,即使是把他计划的每年招的108个人都挖走,他也能很快的再召集108个优秀的人才。单从这一点上,李开复的魄力多少让我们认为创新工场最后的结果应该是胜算比较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