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这几天清华大学又会名声大振了。因为该校一位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了一句“外来人口想要落户北京应考试。”这个时代是个浅阅读的时代,这么一个标题被网络媒体一传,这位想不挨骂已不可能。但您要是仔细看了新闻就会发现,如果直接骂这位教授还真是很难开口,因为他列举的理由似乎很有道理。 比如说他认为城镇化不是农民转换个城市户口就可以了,还包括很多生活习惯的转变,才能适应城镇化的发展;又比如,他认为城市化的市民待遇给予这些流动人口不算公平,毕竟这些都是正常生活的城里人创造的,谁来了都给予市民待遇,显然对正常缴纳各种社保、税费的当地人不公平。按照这个推理,让“合格的”农村人成为城里人,必然是个呼之欲出的结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也简单:考试。 说到这个,倒是让我想起很多国家在接纳新移民的时候也是考试的,语言、文字、历史、法律、公民权利都有可能考到。但他们本国人民只有在考学或者考驾照的时候才用考试,国籍是不用考试的,天然就具备这个资格。如果一个国家在自己内部采取这样的措施,就真不知道把自己的位置摆在何处了,至少在目前,我没得到关于北京独立的消息。另外我要说一句,要考试咱们就都考,未必每个北京人都能合格,如果做一个全国统考的话,北京城的居住者估计要大换血了。 这事儿的重点在于,作为一个研究者,该教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结果,也就是敏锐的看到了问题之所在,但到了解决方式上,他也很敏锐地用了一个最为愚蠢的做法。中国的社会学者往往会敏锐地发现问题,也会很愚蠢地解决问题,这算是他们的老毛病了。远的不说,就说这个考试制度能给权力留下多少寻租的空间?那时候估计北京户口就真的成商品了,目前有公司利用自己的优势可以卖到72万元,说不定有了考试这个竞争渠道,北京户口的价格会下降呢。 如果我们承认其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并且忽视其解决方案的荒谬性,就必须提出一个能够解决中国目前城镇化道路上危机的方案,并且这个方案应该是具备一些人性的那种。 首先,我建议从小培养一下公民意识、增设公民课。可能很多人说,咱们这里不是有各种思想品德教育、五讲四美三热爱吗?难道这些还不是公民?很遗憾,不是。一个公民是有社会责任的,要让他从权利与义务当中,领会到他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该具备的素质,而不是那些所谓的口号式教育。没有权利的义务与美德本身就是空中楼阁,也是最糟糕的一种教育方式。不从小培养,怕是我们好几代人都不能把城镇化建设好。
![我市城市居民用电 考不出的城市居民](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434543418341.jpeg)
其次,并不是考试能够得到某地的户口,而是充分利用辅助机构,使得进城的务工人员跟上城市的脚步。在现代的社会伦理当中,是不能因为某人的出身而让他成为二等公民的,哪怕是文化意义上的二等公民也不行。一个正常社会所做的应该是让他们来,然后帮助他们改变行为,而不是筑上围墙把他们拒之门外,然后开一个城门让他们凭票入场。 第三,大幅度提高教授之类人物的素质。说起来教授应该是这个社会最有修养的,但我们这里的教授总是出雷人之语,在被他们雷得外焦里嫩之余,不免产生“救救教授”的想法。能够说对病症却开不对药方的庸医,往往是没有从人性的整体高度来看问题,陷入了螺丝钉思维的状态,把所有问题都看成技术问题,然后把别人看作螺丝钉,自己是那把螺丝刀。 如果真能做到上述三点,大概我们的城镇化会加快一代人建成,而不用把北京独立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