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传统外贸大省,广东、浙江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为何让重化工业回到舞台中央?
本刊记者 苏旭
去一座浙江的县城出差。回杭州的时候已是夜晚,坐在大巴车上,一车人东歪西倒地打着盹。
经过一地,车上的人们突然醒了大半,耳边传来不满声。原来不知从何处飘来一阵怪味,颇有些刺鼻,像是某种化学气体的味道。
我拉开窗帘向外看,真糟糕,原来是路过一个纺织重镇。那么,这气味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工厂白天不排污,到了晚上统一排污吗?
大巴车在高速路上又行驶了一阵,空气中的味道渐渐变成了一种微酸,——我再次睁眼看看窗外,原来是到了一座化工小镇……
这一路,我的呼吸道经受着各种气体的考验。
就在前不久,广东省统计局公布了一份2008年广东百强企业名单,其中,重化工业占了相当的比重,在100强企业中占了55个,而以工艺品、农副食品等为代表的轻工业仅占100强的3个席位。
重化工业又开始回归到沿海发达地区经济舞台的重心了,广东如此,浙江亦是如此。
想起不久前行走粤北一带,遇到一位来自陕西的小伙。小伙感叹,自己在广东工作生活多年,最大的感触就是三产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内地远不可及。
不知他看到了前面那份名单,又会作何感想。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因为华联三鑫的事情去绍兴采访。眼见一座偌大的化工之城黑压压地占据了大爿的土地,各样形态的烟囱林立,而天空也颇为配合地阴沉着脸,这情景只能用“压抑”二字来形容。
另一个代表是浙江省温州市。2005年年初,这座过去以轻工业闻名的城市市政府通过了一份《温州市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及总体布局规划》,明确了建设“石化基地”的方案,预计10年间投资300亿元,要把石化产业变成温州的支柱产业之一。
为了提升当地GDP,各地纷纷引进类似的大项目、大投资。而空气中的味道,就在这一份份规划、一座座工厂中变得越来越复杂。
作为传统外贸大省,广东、浙江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为何回过头来让重化工业重回舞台中央? 查看2009年11月10日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全国86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表”,空气质量状况只有40座城市为“优”,还不到一半。其余的46座城市中,有41座为“良”,还有5座则为“轻微污染”。
不过,在沿海发达地区,也有山清水秀的“特例”。我在粤北城市间穿梭时,发现一座叫做河源的城市,山极绿,水至清,空气洁净。一问,得知由于香港地区饮水源头取于此地,所以考虑到同胞的饮水安全,河源市特意不发展工业,整个城市只有一座热电厂。
而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河源的经济这些年排在广东省的后几位。难道,经济的发展真的必须付出环境的代价吗?
9月下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发言承认:“对气候所造成的大部分损害是由发达国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所造成的。”
放在全球的背景,发达国家对环境污染应该承担最大的责任。而放在全中国的背景,这一责任理应由沿海发达地区承担。然而,这些地区今天意识到这一问题了吗?这个夜晚,高速公路上一路伴随的味道最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