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管道业的龙头企业浙江金洲管道集团历时5年,不久前终于在应对澳大利亚“双反”调查中取得胜诉。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此之前,金洲管道已应诉三次。
见习记者 姚恩育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11月5日,距离奥巴马访华刚好10天时间,美国商务部公布油井管反倾销反补贴案的调查初裁,决定对从我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这是30天内,美国对中国钢管企业发动的第二次战役。
就在两个月前的8月12日,浙江金洲管道集团的1200多吨空心钢管离开上海港,运往澳大利亚。金洲管道历时5年,在澳大利亚打赢反倾销、反补贴案,赢得零税率后首次正式向澳出口货物。
胜利如今看来如同暗夜昙花,企业的命运在国家博弈的沙场上变得微妙。如何在十面埋伏之间突出重围,再度成为沉重话题。
前门迎狼后门拒虎
金洲管道集团的保卫战始于2004年12月23日,恰是圣诞夜的前一天。董事长俞锦方至今仍记得那天的阴霾:澳大利亚针对金洲管道等中国企业生产的普通空心钢管进行反倾销调查,这亦是金洲面临的第一场反倾销调查。
突如其来的消息犹如一记闷棍。俞锦方反应过来后第一个念头就是应诉,逻辑很简单:“不应诉必然失去市场,应诉了才有机会。”随后,金洲管道和出口商上海五矿快速行动,联合应诉。
很快迎来了阶段性胜利。2005年4月5日,澳大利亚海关在详尽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做出了澳大利亚同类产业的损害可以忽略不计的无损害裁定,并终止了调查。
俞锦方松了一口气,似乎看到了澳大利亚贸易大门的重开。
始料未及的是,贸易纠纷迅速升级为持久战。澳大利亚国内企业不服裁决,再度提起行政复议和反倾销调查。7月27日,澳大利亚海关重启调查,金洲管道应诉后再次被裁定为零税率。2006年6月,同类事件几度上演。金洲管道在各国亮出的刀光剑影中穿梭,频繁应诉。
此后两年,我国钢管企业面临的国际贸易形势日益严峻,壁垒层出不穷,战火此起彼伏。美国、加拿大、欧盟先后提出多起“双反”调查。“美国是在2007年6月,欧盟的案子发生在9月;2008年1月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则在12月份再度提起双反调查。”俞锦方对一场场官司记忆犹新。
今年10月份,局面进一步恶化,钢管行业成了中外贸易摩擦的重灾区。欧盟、美国相继对中国钢管宣战的同时,其他国家跟风仿效,竟形成合围之势。11月3日,阿根廷宣布对中国钢管进行反倾销调查,实际上中国对阿钢材出口量本身很小,今年1-9月总计不过3万吨,累计金额为4690万美元,而美国的双反调查涉案金额就超过26亿美元。
屡败屡战终守澳洲市场
贸易大战的唯一正面效应就是把金洲活生生逼成了应诉行家。几年时间内,他们在荆棘丛中泥泞前行。
金洲成立专门的反倾销、反补贴应诉工作小组,总经理亲自担任组长;集合财务、销售、统计、法务等部门人员,内部结成“双反”队伍;聘任经验丰富的国内外律师事务所保驾护航。几年间,积累的材料有2米多高。现在,面对“双反”调查,金洲管道已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翔实、客观的资料和数据。
尽管金洲管道多次提供大量数据和证据材料,主张自己的出口产品并没有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损害,然而,在美国、欧盟和加拿大的三个案件中他们还是败诉。美国案中,金洲被裁反补贴税44.86%、反倾销税85.55%,合计征税130.41%;欧盟案中,被拒绝了企业市场经济地位待遇;而加拿大案中,被裁反倾销税110%、反补贴税34%,合计征税144%。
裁定结果令金洲元气大伤。美国、欧盟与加拿大曾是其最主要的出口市场,占总量的70%以上。而面对高额税率,金洲不得不退出这三大市场。
败诉的恶果随着重要市场大门的轰然关闭而显现出来。2008年,金洲管道外销占比下降到26.2%。
为此三战,金洲还不得不掏出了高昂的学费,光律师费用就计400万元人民币。
这三场败退几乎是致命的,俞锦方回首往事依旧唏嘘。当年他们差点放弃对澳大利亚的应诉,然而考虑到不能直接挂白旗投降,还是选择再战,终于赢得了那百分之一的可能性。
对新一轮贸易壁垒,金洲管道一方面配合澳海关调查,努力与调查官员沟通,强调企业出口未损害当地产业利益,另一方面则聘请澳方律师积极抗辩,并和进口商联合向调查部门陈述事实:企业出口的产品中,有些型号和规格在澳大利亚国内并不生产。今年9月,南半球传来捷报,澳大利亚海关经过调查,最终决定终止此次“双反”调查,并再次裁定金洲管道出口零税率。
然而,成功之路依旧埋伏变数。就在澳大利亚海关及边境保卫署首席执行官宣布终止“双反”调查后不久,又传来该国一家企业不服裁决,重新上诉的消息。这意味着金洲尚留余温的战刀仍然无法入鞘。
西边不亮东边亮
出口贸易屡遭拦路虎,金融危机雪上加霜,俞锦方需要不断思考对外贸易策略。如今,金洲管道已经酝酿了一系列举措,期冀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先机。
他向《浙商》记者介绍:“我们希望实现出口地区多元化和出口产品高端化,目前正在积极开拓非洲、阿拉伯、南美等新兴市场,同时增加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当然,在产品出口定价时,我们就考虑到了反倾销风险。”
而在国外经销商的选择上,俞锦方也有自己的看法:“我们重视与国外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般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只设一个经销商,避免产生低价竞争现象。这样做还有个好处,由于利益一致,在面对‘双反’时还能得到更多的合作支持。”
同时金洲还与壳牌、阿曼石油开发公司等众多国际商业巨头加强了合作力度,积极参加国际展会,开拓国际新市场。
除了国外,金洲管道亦加快了国内新市场的开发。与中石油、中海油联手,靠着对方用于石油天然气输送的钢管产品的旺盛需求,2008年金洲实现产量增长1.9%,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达36%。
“西边不亮东边亮”的突破令人惊喜,俞锦方甚至认为这是企业成立以来发展最好的一年。这一年,同一个公司内部的生产都呈现迥然不同的景象:传统产品车间限制生产,员工待岗在家;新产品线上则是三班倒,人歇机不停。
企业面临“双反”调查的背后,是国家之间政治与经济的马拉松角力。11月初的一周成为中美贸易史上最不宁静的一周,两国政府共对创纪录的6桩贸易纠纷案件进行立案或裁定征收反倾销反补贴关税,其中4起为美方针对中方,2起为中方起诉美方。有人惊呼,中美贸易战似乎一触即发。
大潮汹涌之下的企业行为,不经意之间成了国家意志与潜力在前台的映射。
当金洲管道直面各国同行夹击时,俞锦方如此表达战意:“被‘双反’调查的企业往往是国内行业龙头,如果考虑到消极因素而轻易放弃,既是对企业自身不负责,也是对全行业的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