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如何正确地使用金钱:节俭》
2 节俭是一种自我克制和对明天的预期 然而,对于人类来说,节俭并不是天生的一种本能。它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人们后天习来的。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克制--为了明天的享受,克制今天的欲望。就这样,节俭成功地使人的欲念归为理性、审慎和远见的统驭。说到底,节俭是为了今天而劳动,然后省下资本为了明天的投资提前做准备。 丁尼生曾经说过:"未雨绸缪、洞察先机是理智赋予人的一种权利,而为明天做好准备更是一种责任。人类的语言恰恰也证明了这个道理:那些用来表达积极主动地避免将来可能面临的匮乏的语言,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对不可知的未来的一种预测。而明白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并不算什么美德,为将来做好万全的准备才是最伟大的美德。" 不过,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性。他们只想着今朝有酒今朝醉,从不考虑什么"积谷防饥"、"有备无虞"。他们挣多少就花多少,从不考虑自己今后该怎么办;他们缺乏储蓄的概念,从不为家庭的长远发展做准备。他们的工资可能很高,却习惯于把所有的收入都花在吃喝玩乐上。这样的人总是富裕不起来,总是挣扎在贫困线的边缘。 同样,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国家不为长远的发展考虑,生产出多少东西就消费掉多少,那么,它就没法积累再生产所需的资本。这就跟习惯了大手大脚的人一样,这样的国家通常也只能勉强维持而已,总是显得寒酸而可怜巴巴。缺少资本的国家就不会有什么商业,因为它没有商业发展最根本的基础。于是乎,这个国家里就看不到船舶、水手、码头、海港、运河、铁路等商业要素。
![第3节:节俭是一种自我克制和对明天的预期](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452833311411.jpeg)
西班牙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虽说西班牙拥有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但这些土壤却最缺乏生产力。以往,在卡德维尔河沿岸有12000个村镇,可现在剩下的却不到800个了。而且,这些村镇里的人大多靠行乞度日,潦倒不堪。西班牙的一句民谚说得好:"天也好,地也好,天地之间的最不好"。半是出于傲慢自大,半是出于懒惰怠慢,你简直没法叫西班牙人弯下腰来勤苦的劳动。他们既然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也就谈不上什么"夙夜匪懈"。 如果硬要让他们劳动的话,那可会令他们感到十分丢脸。不过,若是要他们去乞讨,西班牙人可是十分得意呢。 归根结底,社会主要是由两类人群构成的。 一类人惯于积蓄,看问题深谋远虑;一类人惯于奢侈浪费,做起事来不计长远。前者多数富足无虞,后者却总是缺衣少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