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经济学的产生-从需要与满足说起(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452476986151.jpeg)
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这是最简单的交换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交换活动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种种交换的背后,都是双方或者多方为了付出最少代价、获得最多利益而进行的角逐。难怪在人们心目中,经济活动是纯粹的利来利往、不能掺杂任何感情色彩的"纯理性"行为了。 亚当·斯密也正是这样告诉人们:"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面包师、酿酒家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私的打算。" 正是在人们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进行各种交易,通过市场的调节,使每个人的利益达到最优秀。 在斯密眼里,正是这些主观上的利已行为,在客观上却达到"利他"的效果。 斯密.jpg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通过这种对人类趋利的"理性"本能的论述,奠定了日后经济学发展的基础,而斯密也被称为"经济学之父",他在1776年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从而开创了近代的政治经济学,使经济学成为一门具有完整体系的学问。 斯密和他的继承者们,也就是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与同时代产生的达尔文进化论遥相呼应。这样一来,人的动物性、最卑鄙最可恶的利已主义,在经济学家的视野里,却正是社会繁荣的基础。换句话说,"人是理性的。" 不过,有趣的是,一贯维护"利已主义"的亚当·斯密,在更早一些时候还写过一本《道德情操论》,在书中,他强调利他、美德与社会和谐。《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一起,成为近代工业社会的两本圣经。因为《国富论》告诉人们怎样创造财富,而《道德情操论》则告诫人们怎样处置财富。 1976年,《国富论》发表二百年之际,已故的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勒,在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再版前言中说道: "…这并不意味着,斯密认为人的行为惟一地被自利性引导着。事实上,他的第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就旨在探讨‘同情心‘做为美德的涵义……不过归根结底,斯密相信,那个最能贯彻始终的,最普遍适用的,从而也是最可靠的人类行为动机,是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 不管怎么说,从亚当·斯密开始,"理性人假说"已经成了经济学大厦中一块最牢固的基石。正如斯蒂格勒所言,亚当·斯密不否定人类的其他行为动机:比如爱他心、同情心等,但正是利己心驱使人们进行相互有利的交易。 这种利己的动机在后来的经济学家,如大卫·李嘉图和约翰·穆勒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20世纪初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马歇尔,他虽然承认人类的动机的多样化,但依然认为利己动机是"最有力,最坚定地影响人类行为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