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当然,目前还不至于就此推翻了"理性人"概念。正如"货币主义"的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在几十年前所指出的:"只要假定人们的行为多多少少是理性的就足够了,并且人们所犯的错误可以通过经验的增加而弥补。" 本书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介绍行为经济学给人们带来的有趣启示。这门新兴的经济学,目前还地扮演着正统经济学的"批评者"角色,他们正在努力推出一套建设性的、经得起实证检验的、系统完整的理论架构。他们的研究,也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使我们用更深层次的理性眼光,去检索自己生活中的不理生行为。 那么,我们就不禁要思考:到底该如何看待"理性"这个的概念呢?因为,原本的经济学意义的"理性",也就是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从道德与社会学的角度看,从整个人生幸福的尺度来衡量,是否真的"够理性"? 也许,对于人类来说,"理性"是一个不可企及的目标,但我们永远不应该放弃对理性的追求。 资源,效用,稀缺…… 谁不想更理性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谁不想更幸福地生活?这,也是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因为一个人的经济生活,就算不是他生活的全部,也是他生活的基础。 经济现象是复杂的,令人迷惑的。为什么人类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能,有时给自己带来幸福和利益,有时却使自己蒙受损失?为了利益最大化,人们都会做些什么?为什么有些商品很贵,而另一些商品很便宜?为什么有人很富裕?而另一些人很贫穷? 想解读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弄懂经济学中一些最基本的原理。而一个古代中国的小小的故事,却藏着经济学最简单也最重要的秘密: 《庄子·逍遥游》中,讲述了这样一则趣事: 在宋国,有一户人家,世世代代以洗为业。他们有一种家传的冻疮药方,能保护手脚皮肤不冻得龟裂。有一天,突然从别的国家来了一位游客,他愿用百金来买这家人的药方。于是,这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一家人都说:"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为什么不把药方卖给他呢?" 游客得到药方,悄然来到南方的吴国。当时,吴越两国正在打仗,而两国地处水乡江南,免不了工要在水上作战。到了冬天,吴国的士兵呆在战船上,手脚生了很多冻疮,异常痛苦。这位游客把他百金买来的药方献给吴王,然后用在军队中,果然吴军将士的手都没有被冻坏,战斗力大大提高,一举击败了越国军队。

于是吴王大喜,割地封赏了这位游客。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个故事包括两个最基本经济学原理:一是商品的效用性,二是商品的稀缺性。这两个原理,是所有经济学流派研究的基础。经济学,无非建立在这两大原理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