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根据经济学家的说法,"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换种说法,就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按照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话,"效用"就是"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内在力量"。) 正因如此,人们对效用的评价,显然带有主观性。同样的资源用于不同的地方,其效用的差别非常大。一副"不龟手"的药方,在百姓家中就是普通的药膏,但有人就能拿它获得封赏,成为诸侯。 同时,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商品又是稀缺的,不能自由取用的。假设有一个不存在"稀缺性"的社会,人们可自由地、免费地取用任何产品。在这个社会中,将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分配。这当然是天堂一般的生活,但经济学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经济学的功能,正是研究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易过程的各种规律性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提高效率,解决分配公平的问题。 传统的经济学家们认为:与人的无穷的欲望比起来,资源总是"稀缺"的。 每个人都面临稀缺问题,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每个社会也都面临稀缺问题,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 不仅如此,人们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满足了一种低层次的需要,就会产生一种更高层的新需要。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追求的还是是温饱;到了90年代,人们需要则是家电;90年代末,人们想得到电脑和手机;而现在,人们开始购买住房和汽车。在任何一个时点上,资源的供给往往与人们的需要呈现矛盾,而所谓的"理性",就是学会如何在稀缺的资源约束下,做最正确的事情。 不过,还有一些原本"稀缺"的东西,却随着时代的进步变得很丰富了,于是不值钱了。比如粮食、生活用品、塑料制品等等。小说《飘》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斯佳丽小姐的父亲,用半辈子的时间,辛辛苦苦攒了一箱的纸币,可这些纸币却因为南北战争而变得一钱不值,这也是稀缺性随历史条件而变化的一个例子。不过,自古以来,有种东西可谓一直是稀缺的,那就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重金属。所以,黄金在各个时代都是人们囤积的对象。

稀缺性是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失业者来讲,时间对他是充裕的、廉价的,而资本(或者金钱)则是稀缺的;相反,对于事业成功的工作狂来讲,时间对他可能是一个奢侈品,而资本却是富足的。 自然,这种资源的分配不均,必然要通过交换来实现。在生活中,一个美女很可能利用她的美貌和年轻的资源,通过婚姻来交换她所稀缺的一些资源,比如金钱和地位。年迈的老翁娶了妙龄少女,这样的事情,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