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在这个故事里,智者要告诉门徒弟的,是关于人生价值的道理,但它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经济规律,这就是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1857~ 1929)提出的"凡勃伦效应"。 凡勃伦效应反应这样一个现象: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一种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标价的升高反而会增加,它反映了人们"挥霍性消费"的心理。 凡勃仑.jpg 被称为"外星人"的经济学家凡勃仑 凡勃仑1857年生于威斯康星州的一个挪威移民的农业社区,成年以后,他在耶鲁大学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学习经济学。直到34岁时,他才在康奈尔大学的经济系谋到一个职位。尽管凡勃仑的学术生涯开始得很晚,但他的思考却极富独创性。 凡勃仑是一个辛辣的社会批评家,也是一个另类的经济学家。尽管随着他那本《有闲阶级论》的出版,使得凡勃伦声名鹊起。但这位经济学家总是行为怪诞,不修边幅。他的衣服又旧又大,就好像是别人丢弃的衣服一样,他好像从不洗澡,浑身臭气,烟不离口,肮脏邋遢,而且非常喜欢用别针,手表总是用别针别在背心上。 关于他的怪诞,他的学生著名的经济学家威斯雷·米歇尔,曾对老师这样评论: "凡勃仑给世界带来了一种令人困惑的影响--他像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访客,以超然的眼光,冷静地剖析时下司空见惯之物,他平常思想里所熟悉的一切,就像外力在他身上炼成的奇妙产物一样。在社会科学的领域里,没有其他一个心智的解放者,能像他一般地摆脱环境的微妙钳制,而在思想探究的领域里,我们几乎再也找不到一个像他一样锲而不舍的人。" 而著名的 "凡勃伦效应",也正是"令人困惑"地推翻了马歇尔的"需求弹性"理论。凡勃仑指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消费是模仿他人,这样我们就不会因为与他人的巨大差异而感到窘迫。规模巨大的广告产业,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我们也常常模仿名人的消费,如果国王吃白面包,能够支付得起的人也吃白面包,即使白面包营养很低。 "凡勃伦效应"使人们明白,决定需求的,并非只有价格和效用,还有人类的心理和文化因素。人们出于某种心理需要,常常导致他们购买一些不但高价而且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第37节:别让商家‘忽悠‘你-为消费者编织的‘童话‘(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452083703630.jpeg)
凡勃伦所提出的,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消费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容易受他人引导的活动。消费背后的潜在动机是模仿和争胜,处在较低阶层的人士,会模仿高阶层人干的消费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