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瑞典有一家著名的公司,叫做宜家(IKEA),当年,从批发火柴开始学习经营的瑞典人英戈瓦·坎普德拉创建这个公司,发展到今天,该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具连锁企业,拥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商品,小到烛台、汤匙,大到组合家具,应有尽有。 不过近年来,为了解决顾客"只看不买"的总是,在行为经济学家的帮助下,宜家开始压缩它的商品目录了。 商家纷纷"减少选择",这给消费者带来的似乎是种遗憾:商品的种类少了,而同质商品多了。这,也许就是消费者为了"有利于销售"而作出的又一个牺牲吧? 屡试不爽的"诱饵效应" 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小镇上,曾经有两间经营衬衫的服装店。第一家服装店经营欧洲风格衬衫,第二家服装店则经营北美风格衬衫,两家店价格不相上下,营业额也不分上下。 后来,又有第三家家服装店也开张了,它同样也经营欧洲风格衬衫,但是价格却比第一店贵不少。 自然,第三家店门可罗雀,但是第一家店的营业额却大幅增长。人家比较了两家店之后,毫无悬念地选择了第一家店的商品。同时,第二家北美风格衬衫店也受到影响,生意则比先前少多了。 人们都以为第三家店迟早都会垮掉的,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家店一直存在了好久。直到有一天,第一家店和第三店同时转让,人们才发现,这两家店的老板是同一个人。第三店的存在,正是为了给第一家店做"陪衬"的。
![第40节:别让商家‘忽悠‘你-为消费者编织的‘童话‘(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452024596082.jpeg)
这个现象似乎和人们的习惯思路有矛盾。通过人们认为,人们会有两种最优的选择--比如在A和B之间做出决择,如果提供一种逊色于A和B的第"第三方案",不会对人们的选择有任何影响。 在经济学上,这叫做"调和原理"(regularity principle)。也就是说,一个新选项的引进,不会增加原有选项被选中的机会,甚至可能"分走"原有选项被选中的机会。 可发生在澳大利亚的这件事,打破了人们的固有思维,人们开始认识到:一个本来没有竞争力的"第三方案",会明显地影响到最后的选择结果。上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调和原理"在比较复杂的选择过程中不成立,他们还将这种现象称为"诱饵效应"(decoy effect)。也就是因为新加入的选项,某些旧选项会显得更有吸引力,这种新加入选项,就是诱饵。被诱饵帮助的选项通常称为"目标",而其他的选项被称为"竞争者"。 再设想一下,假如几位朋友来到餐馆。服务员介绍道,这里可以提供川菜和韩国料理。当客人举棋不定时,服务员接着推荐:本店还有日本料理,味道与韩国料理很接近,但价钱贵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