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人人都该知道的常识:轻松读懂经济学》
弗里德曼认为,政府常常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益者,通货膨胀就如隐蔽的税收。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也往往是动用货币这一政策工具,而这种做法,利用的就是人们对货币的"信念"。比如,各国央行经常利用人们对货币的信念,而增发货币,从而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于是,通货膨胀就发生了。 不过,虽然政府虽然是通货膨胀的受益者,但是,政府也要考虑公众总的利益,如果通货膨胀变得严重起来,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其中一个,就是破坏了人们对货币的"信念价值",也就是货币的"信用",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货币体系瘫痪,人们转而争相换购外币。所以,各国政府也会认真考虑治理通货膨胀。 对于如何治理通货膨胀,弗里德曼开出的药方也非常简单:控制货币的发行量。弗里德曼反对国家干预,但他实际上要求政府做"最重要的干预":把货币的发行量控制好,不发生通货膨胀,一切都可以通过市场调节自动解决。 弗里德曼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两位国家领袖--里根和撒切尔夫人,也让整个世界都刮起了"自由市场"之风。撒切尔夫人形容他是"有知识的自由斗士",并让英国充当了"货币主义试验室"。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中,也把货币学派提出的制定一种稳定的货币增长政策作为主要项目。 直到今天,人们总是把弗里德曼与凯恩斯相提并论,相互比较。褒奖其中一个,批判另一个。而实事上,谁能做最后的赢家,只能期待历史给我们答案了。 "走运的艾伦"也会失手 在当年各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中,也是对弗里德曼与凯恩斯两人各有借鉴,兼收并续。正如凯恩斯主义成为各国政府"财政政策"的基础,弗里德曼的思想支持了各国政府的"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正是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两大"利器"。 货币政策的实施者,就是各国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除了发行货币以外,还要参与宏观调控,用货币发行量、利率等工具,影响经济发展,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 货币政策一般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往往表现为中央银行的利息率降低。通常,当"总需求低于生产能力",经济发生不景气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第52节:金钱≠财富-货币制造的幻觉(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451820772626.jpeg)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也就是提高利息率,它也是防治"通货膨胀"的措施。 格林斯潘.jpg 格林斯潘 这显然是很微妙的操作,需要极高的技巧、极丰富的经验与学识。而且,正如前面一些经济学家分析过的,不一小心,就把招致通货膨胀这个"恶魔"的现身。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直至世纪之交,"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FBI)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1926~),凭着对弗里德曼"货币数量论"的深入研究,成为个中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