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浦城有一位农村小伙,从一文不值的麦秸秆上发现了商机,做出各种造型新颖的工艺品。白手起家,把产品从地摊卖到了海外。
在一次闲聊中石涛听说,村里的麦秸秆编织品在县城被老外高价买走。他灵光一闪:如果拿到西安旅游城市去卖,一定是个不错的生意。
石涛很快制作了几十件秸秆工艺品。同时,为了能给产品增加一些文化气息,石涛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总结出丰收、吉祥、和谐与平安这四种秸秆的象征意义,为推销做好了准备。
时值西安的旅游旺季,石涛在文化街书院门口摆了个地摊。第一天只卖出一件,但石涛并没有气馁。从第二天起,他不厌其烦地向围观的人讲述产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蕴。生意渐渐打开了局面。
他经过反复试验,总结出“煮、染、熏、编、扎、缝、剪”七道工序,并把秸秆染成各种颜色,产品有了质的飞跃,他在西安站住了脚。
2004年,一位日本游客来到了他的摊位前,对秸秆工艺品爱不释手,以40元买走了一挂风铃。
看到老外这么喜欢自己的产品,石涛非常高兴。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能不能把产品卖到国外呢?他连忙去包装厂花几百元订做了造型古朴的纸包装,并且给每一件产品都附了一张介绍秸秆文化内涵的说明卡片,以提升产品档次。随后石涛把产品信息挂到一些贸易和邮购网站上。没过多久,就有30多位国外商人与他磋商代理事宜。短短一个月做成5笔订单,给他带来上万元的收入。
2004年10月,石涛想到圣诞节就快要到了,他和助手们便设计出了雪花、圣诞树等编织造型。发到网上后,很快接到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订单。为了能完成订单,他在老家召集了上百名编织工,并且对产品逐一验收。一个圣诞节他就销售出产品1万多件,获利10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