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外赚美金的网站 中国村姑转战澳洲巧赚美金千万



一位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商业学院经济学教授,一位是安徽农村靠卖咸菜谋生的村姑,人们很难想像他们会成为一对夫妻。更难以让人想像的是,有朝一日,他们会成为一家拥有千万资产的芝麻公司的老板。这一对主人公就是澳大利亚“华人芝麻开发有限公司”的老板李新宁和梅艳红。

    谈及成功的秘诀,李新宁教授颇有感触地说:“是我妻子的中国式古典经营智慧加上我的西方式经营理念,才造就了今天的成功。”

    咸菜打开财富天地

    70年代末,李新宁和梅艳红都是安徽农村报酬菲薄的民办教师。两人相爱结婚。1979年李新宁考上大学,夫妻俩最高理想就是将来李新宁能留在城里工作,能把梅艳红“农转非”转到城里。

    1985年,李新宁到英国伦敦经济管理学院留学攻读商业管理硕士学位。梅艳红在农村老家一边教书一边种地,照顾双方老人。生活的重担像山一样压在这个不到30岁的小女子肩上。为了夫妻早日团聚,李新宁业余时间拼命打工,一边挣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费用,一边积攒妻子来英国陪读的费用。

    1986年,梅艳红的母亲患肝癌去世了,家里欠下了一大笔外债。俗话说:祸不单行。正在这时,学校里经费困难,校长找到梅艳红:“你家李新宁在国外念书,寄点外汇回来就顶我们一年工资了,这次裁减,你就发扬点风格吧。”

    梅艳红失去了工作,生活也陷入困境,但她自己硬挺着,没把失去工作的消息告诉丈夫。

    这年8月,儿子的学费还没有着落,梅艳红的嘴都急出了大泡。那天,梅艳红拿了50个鸡蛋到集上去卖,到晚上回家时只卖掉12个,可是与她同去的二婶挑去的两桶腌菜全都卖光了。这件事启发了梅艳红,当天晚上,她来到父亲家和公婆家里,把两家的咸菜全都收集起来,凑了两木桶,第二天清晨赶到县城,没到中午,两桶咸菜全卖光了,除去管理费和卫生费,赚了50元钱。晚上,梅艳红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激情:腌咸菜卖!

    梅艳红毕竟是有知识的女性,她到县城买了有关风味咸菜的书籍,将家里大大小小十几个缸腾出来,在家里试验各种咸菜的腌制。试验成功后,她卖掉了家里一头猪,在村里收购了大量蔬菜,一下子腌制了十缸咸菜。半个月后,她的咸菜腌好了,她天天搭别人的车去县城里,每天卖两木桶,一个月就赚了1000多块钱。那时的1000块钱,简直是一笔天文数字。

    首战成功,梅艳红确认了咸菜里的巨大商机。她没有那种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而是想把生意继续做大。她来到市里,拿着自己的咸菜样品,到几家大商场的副食部,经理发现她做的咸菜味鲜色美,就告诉她可以大量送货。那时的梅艳红,还没有商场上的风险意识,只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她向村里的乡亲们预订了5000多公斤的咸菜,雇了拖拉机拉到市里,全部批发给副食商场。这一次,她净赚了3000多元。一年后,梅艳红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梅艳红进一步扩大业务,她利用村里废置的房子,办起了咸菜加工厂。在农业大学毕业的侄女的帮助下,她进一步改进了咸菜的质量,完善了加工工艺,成立了梅嫂咸菜公司,她的咸菜近的卖到了省城,远的还卖到了北京。

    1994年,在澳大利亚完成了博士学业的李新宁回到家乡,他已替妻子办好了去澳大利亚定居的手续。虽然舍不得多年来创立的咸菜公司,但是,过够了夫妻天各一方的生活,梅艳红把业务交给自己的侄女,随丈夫去了澳大利亚。

    一袋芝麻糊商机无限

    李新宁此时已经是墨尔本商业学院的教授,主讲商业经营理论。1995年春天,中国广州一家贸易机构组织一批民营企业家到澳大利亚进行短期培训,邀请李新宁讲授哈佛理念、WTO和MBA理论。当他滔滔不绝地讲解经营理论时,有一个企业家问道:“李教授,你的理论讲得很好,请问你自己对这些理论实践过吗?按你的理论,你应该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才对呀。”李新宁一时语塞。那个企业家说:“我不是想难为你,只是我觉得理论是苍白的,只有实践才是成功的惟一途径。”

    在台下听讲的梅艳红脸上发烧。那天晚上,她对丈夫说:“咱们也搞个企业吧,反正我在家里呆着没事干。”李新宁为难地说:“搞什么呢?”梅艳红说:“商场上有句话,叫‘不熟不做’,咱们还搞咸菜吧。”李新宁答应了。

    梅艳红从超市买回萝卜,开始腌制咸菜。她把切成片的萝卜一串串挂在外面晾晒,引起了邻居坎特太太的好奇。“为什么要把营养和水分晒掉,剩下干瘪瘪的纤维?”坎特太太好奇地问李新宁。李新宁无法解释,只能回答:“我妻子在做试验。”可梅艳红不知道他们说了些什么,还以为坎特太太想要萝卜干。萝卜干腌好后,梅艳红装了一大咖啡瓶,送给了坎特太太。谁知不到半个小时,坎特太太就敲响了她的家门,把那一大瓶萝卜干和一张纸条交给梅艳红。

    一直熬到李新宁下班,梅艳红才知道坎特太太在纸上写的是她不明白为什么要送给她这一瓶“盐”,信上还劝他们不要吃营养被破坏了的食物,高盐食物会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等。

    梅艳红心里很难过,中国人谁不喜欢吃咸菜?可在这里却不行,外国人没这个习惯。看来,要靠咸菜在澳大利亚弄出点名堂是不太现实的。那么搞点什么才能被认可呢。夫妻俩陷入了思考之中。

    6月的一天,李新宁请学院的几位同事带着他们的妻儿一起去海滨野餐。大伙忙到中午也没把饭做好,一位同事的儿子嚷着饿,梅艳红就把带来的芝麻糊冲了一碗。芝麻糊是前些天李新宁给国内企业家讲课时,广东一家芝麻糊公司的老总送给他的。这个小男孩吃了连声叫好,引得几位同事也纷纷要尝一尝。梅艳红把带来的几包芝麻糊全冲了,大家吃后,赞不绝口,有的胡子上弄得黑乎乎的,引起哄然大笑。而梅艳红却在这笑声里发现了一个新大陆:芝麻产品在澳大利亚可能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梅艳红和丈夫商量,投资一个公司,也做芝麻产品。李新宁有些怀疑地拿出一大套商业管理和经营理论来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成功几率太低!梅艳红说:“你讲的理论我不太懂,但我懂的是,只要有人喜欢,这个产品就有销路。”

 2016国外赚美金的网站 中国村姑转战澳洲巧赚美金千万
    看着妻子这么有信心,李新宁同意一试。因为做芝麻糊的工艺比较复杂,设备投资大,梅艳红决定先从芝麻酱开始,因为在老家,每个农妇都会做芝麻酱。他们申请了一个加工厂和营业执照,在墨尔本郊外租了几间房子,托梅艳红的侄女,从中国国内进了两台磨芝麻的机器,还进口了五吨芝麻,雇了两个工人,开始干了起来。

    李新宁看着妻子做着这一切,不禁怀疑起来:“一个食品公司就这么简单建立起来了?没制定经营策略,没有市场调查,没有经销商家,没有广告宣传,就这么干行吗?”

    梅艳红非常自信地说:“老公,你就等着瞧吧。我当年卖咸菜时就是这样开始的。那时仅仅买了几口缸,在自家的堂屋里腌咸菜,不是照样发展起来了?你是书念多了,脱离实际了。”

    梅艳红像一架高速的机器开始运转起来。她把生产中每个环节的成本都降到最低。然而,夫妻俩在经营的理念上,处处发生冲撞。定做包装罐时,梅艳红跑了好几个厂家,定下了一个最便宜也最粗糙的罐子。李新宁反对她的做法,坚持要做得精美一些。梅艳红说:“人家吃的是酱,而不是罐。”李新宁主张做一些前期宣传,在当地报纸和食品刊物上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介绍。梅艳红说:“瞧,你的书呆子劲又来了,广告费那么贵,没挣钱呢,就往外赔钱?”李新宁主张找一个有信誉的经销商来经销自己的产品,梅艳红不干。她说:“你让经销公司来经销?那他们还不从中间扒一层皮去?到了消费者手中,价格就会贵很多,那还能有销路吗?”

    李新宁的所有建议都被妻子否定,窝了一肚子火。他干脆甩手不干了,在旁边看着妻子忙碌。其实他倒不是想看妻子的热闹,10万澳元的投资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呀。但他心里还是觉得妻子能成功,因为妻子在国内就是一个人弄出了一个企业。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工作,第一批芝麻酱终于问世了。梅艳红像当年送咸菜一样,到超市去送芝麻酱,区别在于当年是搭别人的拖拉机,如今是开着自己的二手汽车。然而,连跑了十几个超市,竟然没有一家超市对她的芝麻酱感兴趣。她喋喋不休地给人家讲芝麻酱的营养成分,还打开让人家尝一尝。人家说味道不错,但公众不了解它,再好的产品也卖不出去。任凭梅艳红说破了嘴皮子,人家就是不肯要一罐。

    又跑了好几天,终于有一家超市的老板同意代销50罐。梅艳红高兴地对李新宁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大家吃了,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会供不应求的。”李新宁忧郁地说:“你以为是在国内?大家闲得慌,有点事互相转告?”

    梅艳红天天开着车去那家超市看,希望自己的芝麻酱能卖出去。但是令她失望的是,没有一个人买她的产品。偶尔,有人拿起芝麻罐,梅艳红的心就跟着提到嗓子眼,盼望着人家把它放进购物筐里。然而,人家摇摇头又放下了。

    事实无情地给梅艳红泼了一盆冷水,她困惑地问丈夫:“为什么在澳大利亚我的那套运作方式就不行呢?”

    中西合璧“芝麻派对”

    正当梅艳红百思不得其解时,李新宁对此做了全面的分析,他认定,在国际市场上,照搬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初期的私人小作坊似的做法已经不行了,必须适应新的市场观念,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经营手段,才能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席之地。李新宁一头钻进图书馆,查阅有关芝麻方面的资料。然后请国内的大学同学,帮他在几个芝麻主产区购买不同品种的黑白芝麻,在澳大利亚的食品研究机构组织专家对芝麻进行化验分析、检测,把芝麻含有的糖、酸、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用科学的数据表示出来,证明芝麻是一种无毒,脂肪少,蛋白质含量高,热量低,对人体有益的食品。仅这一项前期开发就花掉了3万美元。

    3万美金的代价,只是专家的一纸书面报告,这令梅艳红十分不解:“我弄失败了,好歹还剩下机器和厂房,而你这么多钱扔出去,换来的是一张纸!”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新宁制定了另一个前期计划:在澳大利亚一家权威食品刊物上举办一个“芝麻信箱”,专门介绍芝麻在中国种植的特点:不用生长调节剂,完全靠传统农业种植,其加工过程无污染。他相信,通过这些宣传,酷爱绿色食品的澳大利亚人一定会对芝麻产品产生浓厚兴趣。

    梅艳红与李新宁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她坚决反对投资这么多钱进行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工作。李新宁坚持自己的做法,夫妻双方气得几天没有说话。

    恰好在这时,梅艳红国内的侄女来电话说,由于行业竞争,企业快倒闭了。梅艳红马上回国“救火”。

    在国内,梅艳红全力挽救“梅嫂咸菜”;在澳大利亚,李新宁继续进行他的芝麻开发。对于把资金用在哪边,夫妻俩经常在电话里发生冲突。

    经过不断的宣传,李新宁的芝麻产品终于引起了注意,产品有了初步的销路。李新宁想追加投资,把芝麻生意做大。梅艳红这边,企业却如江河日下,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冷静下的梅艳红终于认识到,咸菜的市场中国已经饱和了,下一个阶段就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而她的公司,技术落后,产品原始,已经不适应新的市场竞争了。梅艳红毕竟不是一个固执的人,她知道:迎风掉头,是适应市场最好的办法!她回到澳大利亚带给丈夫的好消息是:把所有可调动的资金全部用于芝麻开发。

    要把产品进一步推向市场,必须要进行有规模的广告宣传。但昂贵的广告费,使夫妻俩望而却步。眼瞅着几十万的投资回报遥遥无期,李新宁急得嘴上起了大泡。春节快到了,梅艳红突然想起了一个好主意。大年春节,梅艳红邀请当地数百人,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芝麻Party”,用刚刚生产出来的香喷喷的芝麻糊招待客人。第二天,澳大利亚的不少报纸报道了一位中国女企业家开的芝麻糊派对,成了当天重要的新闻,极大地提高了芝麻糊产品的影响力。李新宁感慨地对妻子说:“你这一招,就省下了十几万元广告费。”从那以后,他们的芝麻糊成了市场的热销产品,一时间,财富滚滚而来。“华人芝麻开发公司”成了大名鼎鼎的食品公司。

    1998年12月,李新宁通过研究机构,对小磨芝麻油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检测,结果证明小磨麻油在所有食用油中脂肪酸含量比例适当,而且它不含胆固醇,还含有丰富的基本脂肪酸,能够有效增强人体代谢功能,因此被尊称为“心脏保健”食用油,这些优良的先天条件都是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1999年5月,李新宁夫妻吸收投资在澳大利亚建立芝麻油加工工厂,小磨芝麻油这一中国传统的食用油再次风靡澳洲,仅8个月收回了全部的投资成本。他们又进一步将传统的芝麻压榨法改为“一次性浸出连续精炼法”,将出油率提高了10%,年产量500吨。

    如今,李新宁每天忙于经销芝麻产品,而梅艳红则驻守中国国内采购生产原料。如今他们夫妻已经拥有上千万美元资产的芝麻经营公司,产品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获利100余万美元。

    谈起成功的秘诀,李新宁感触地说:“是我妻子的中国式古典经营智慧加上我的西方式经营理念,才造就了今天的成功。应该说,‘华人芝麻开发有限公司’是中西合璧的见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7121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集邮信息网发表了我的稿件 中国国际集邮信息网

中国集邮信息网发表了我的稿件中国集邮信息网由于忙于“2010北京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集邮快讯》已经有一周时间没有更新了,今天下午该网站的编辑告诉我,目前正在更新,把前两天的都补上了。在此之前,我的邮箱收到该网站的邮件,我的稿

长城文:天村的《中国孤儿青春梦》是我们的中国梦

长城:天村的《中国孤儿青春梦》是我们的中国梦长城/文作家天村先生的长篇青春励志小说《中国孤儿青春梦》,给我们创作了一名独具睿智的中国孤儿东山石,他以大思想、大情感、大智慧筑起一个青春梦——中国梦——我们的中国梦。每个人都

中国古代文化的“四大”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2010-11-14 19:26:26|分类: 【文化教育】 |字号订阅中国古代文化的“四大”中国古代的四民:士、农、工、商中国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中国京剧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中国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汉

声明:《2016国外赚美金的网站 中国村姑转战澳洲巧赚美金千万》为网友淡淡憂傷純男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