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会社坐落在一条很有东京味道,却不太起眼的小巷里。当社长严浩带着严肃的表情走进会议室时,与那些西装笔挺的日本公司社长没什么两样。
一时间记者分不清他是EPS公司的某高层日本经理,还是传说中的那位“留学生社长”。 不过他的普通话里,依然带着一丝江苏口音,让人听了觉得很亲切。 EPS□EVER PROGRESS SYSTEM□公司从事的是临床试验业务□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实质是一种专业要求极高的外包服务,主要包括临床试验方案和病例报告表的设计和咨询,临床试验监查工作,数据管理,统计分析以及统计分析报告的撰写等等。 但是不同于律师或是会计师那样的专业服务,EPS的目标市场很窄,主要集中在医药公司的临床试验,利润却很丰厚。 自1991创业以来,EPS公司一直发展很稳定,直至2001年在日本创业板(JASDAQ)上市(股票代码EPS,JASDAQ)。 到目前为止,严浩设立的EPS已经集团化,母公司EPS株式会社负责有关CRO的全部业务。EPS旗下EP Link株式会社负责临床试验现场支援业务(SMO),Cyber Medical Net针对医院的咨询业务。往来软件株式会社主要负责情报处理系统设计与咨询。另外,EPS还在中国设立了上海日新医药发展有限公司主管在中国CRO的全部业务,以及在美国的Pharma Link FHI,负责美国有关CRO的全部业务。 目前公司本部业绩已经达到55亿日元,员工522人。集团的业绩则已经到达89亿日元,员工达到992人。在整个EPS的业务中,CRO业务占了近七成的业务,而其它的SMO及非临床业务则各占其余的一成半。 EPS的上市创造了两项第一:日本第一家由中国留学生创立的上市公司;第二项第一是开创了一个行业:临床试验外包服务行业。现在这个行业非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好几家竞争对手也跟随EPS上了市。根据6月8日的最新财务数据,EPS市值369亿日元,严浩及其亲属控股55.67%,据此推算,严浩身价在205亿日元左右,近2亿美元身家。而且EPS的业务近些年的增长还高达40%,严浩的个人财富还在不断增长。 创业 严浩并不认为自己的创业史有多惊逃诏地。似乎他是那种一路顺风得让人有些羡慕的人。 “我1981年就到日本了,是教育部公派的第二批本科留学生。七九级大学生,在国内只上了半年大学,培训了一年日语。”到日本的时候,严浩仅有十八九岁。作为公派留学生,他的求学生涯无疑比后来1980年代末东渡日本的大批中国留学生要轻松得多。最重要的是,因为早年就去到日本,很快就融入了日本社会,包括接受日本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等等,这对他后来创业非常重要。
“那个时候很少有公派生,第一批只有一百人,而且分散在各个大学,从北海道到九州,每家大学只有二三个人,周围都是日本同学,所以很快就融入他们了。” 刚去日本的时候,国家支付足额学费,另外还有七万日元生活费。而且一开始不允许打工。所以,当时严浩的生活主要以校园为主,相当简单。 四年以后的1984年,严浩本科毕业,恰逢中国改革起步。国内开始推出硕士研究生制度。教育部又征询他们的意见,看他们是否愿意继续留日读硕士研究生。 严与他的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继续深造。但是严那个时候做了一个最重要的选择:从原本的计算机系,转去东京大学的医学统计专业。这一选择几乎改写了严的历史。但当时转系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的导师转去医学系了,可以说很偶然的机会去读了这个系。”严浩说。 严浩真正事业的起点就在读医学统计博士研究生的时候。“1980年代后期,日本的医药业发现,需要对药物做医学统计和临床试验,因为单纯做基础研究是不够的,需要用数据来说话。但是当时日本医学统计专业还很少。” 所以,当时有许多医药公司找到严浩的导师,然后导师就让严浩及其同学以兼职的形式去做医学统计项目。很快严浩就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项目需求很足。仅仅靠做项目,严浩在读书时一年的收入就达到了600万日元,当时大约折合6万美元左右。有了足够而且稳定的收入,严浩索性放弃了奖学金。 一开始就与大的医药公司打交道,严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和彼此的信赖。由于他们提供的是高度专业性的服务,所以与大医药公司的工作关系很平等。 不久以后,严浩与他的一些同学们建立了一家公司。当时严浩也还只是“玩票”心态。“一开始创业的五个人,都是朋友,而且都是学生,公司也是松散型的,有点俱乐部性质,因为大家不一定要在这个公司里发展。”严浩说。 当时严浩也没有准备好在日本长久发展。公司成立了三年,严浩的学籍都还一直在东京大学里保留着。 发展 严浩一直不认为创业有很大的挑战。 创业资金方面,因为EPS公司业务与软件本质是一样的,接到项目,做好就可以了,不需要太多资金投入。而且医药公司会预支一部分经费,所以需要的资金根本就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