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公司的游戏规则: 1、要赚大钱,就得做新产品。 我们的确做了一个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但还是跟在别人后面做的,看到别人的产品很赚钱,于是改造了一下,就推出来了。市场的第一个才有机会获得超额利润,市场的第二个最多获得最低利润,市场的第三个必死无疑。 2、公司是朋友之间的过家家。 我们的确创造了一个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但是市场并不信任你,这对产品的推广上造成了一个大的阻碍。要赚大钱,就得做新产品,但新产品一般别人不会认。只有一个方法:朋友先买。 3、公司要先从皮包公司做起。 皮包公司拥有最高效的管理理念,最低的成本消耗,最务实的业务手段。公司太小时,根本就不该存在明显的分工,多面手是创业公司最好的员工。 八、如果让我回到大四再来一遍: 以上说到的每一点我们都曾犯过错误,之所以熬过去: 1、我们的团队还是比较优秀、学习力非常强,除了开始的半年多,后来我们就越来越谨慎了,犯错也越来越少,我见过不少年轻的创业团队因为创业团队的浮躁而很快破了; 2、我们的投资方很有耐心,遇上这样的投资方是很幸运的。他们一边抱着赚钱的心理,另一边也抱着培养人才的心理在培养我们。得到这样一个投资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我也见到更多创业团队靠自己多年的积累创业,最终因为后续资金已经没有而惨败很不甘心的例子,也见过一些投资人希望创业团队急着赚钱给了团队过大压力。 补充一点,当时我们身边有五六家与我们差不多时间成立的投资100万至500万的合作公司,活到1年半以上的就我们一家,这几年我见了更多的公司,尤其那些年轻的没什么经验的利用个人资产的创业者们,我没有见到一个获得了成功。想想都是一件可惜的事。 能够像我们这样的真的是难之又难。 如果让我回到大四再来一遍,也是我向现在的想创业的大学生的建议: 我只会作一个选择:好好找个好工作,花五年时间磨练自己。 如果我熟悉公司运作,我就不用连“迟到”制度都想半天了; 如果我有五年积累下来的资源,我的创意足以让我想到更大的更好的生意; 如果我有五年积累下来的人脉,我可以找到更强的合作伙伴; 如果我有五年积累下来的人脉,我可以找到更大的投资方。 马云曾经说过,80后的人别跟70后的人比,要跟90后的人比。 我很久都不能理解这句话。 创业说倒底还是为了赚钱,理想当然重要,但每个企业家也都把企业利润当成自己的价值体现的。 在大四的时候,300万对我而言是天文数字。 现在站到大平台上回头看的话,不过如此。 另一句话:不是每个行业利润率一样的。 如果我有五年的工作,我会努力找我热爱的那个高利润的行业,就像当年孙正义花了两年一样研究出了计算机是未来的趋势。 找到一个好平台,平台比个人能力重要100倍。 有资源的话,赚钱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就如现在借助于集团公司广泛的资金及人脉,做个利润百万的项目并不是难事。如果背景再强一些,赚钱就更容易了。而对于那些“小本”交易,想破脑袋才能赚个万把块钱。 大学生们,从零开始创业,那是多么艰难而事倍功半的事。如果有这个理想,有这个信心,多积累两年,将来的天空会更大更美。 别想着也碰到什么风险投资,投个几百万几千万,更别想着自己先投个几万块,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吸引风投进入了。 我的融资经历是成功的,但是要知道我当时根本就没怎么想做这个项目,也算是无心插柳了,根本是没有去融资。如果别人不投这个钱,我也肯定不会去做的。
![实战心得:年轻人创业的困境与无知(三)](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423268097643.jpeg)
现在,由于几年的励练,我们几个创始人渐渐变得成熟,于是后来也介入了集团公司其它成熟的业务。要算起来我们原先的项目,已经养了一帮人,但也是赚不了多少钱的,就这次创业来讲,只能算失败了。只能说因为这个项目引入的资源对其它的集团业务已经产生了不少帮助,所以,那个项目这么看来才不算亏。 但这样的好事那些独立创业者们是很难享受到的。 以上都是我们的一些实战心得,由于篇幅限制,未能展开讲,如果有读者对某些细节感兴趣,有空我可以把一些细节写出来。 当然由于自己创业时间仍然不算长,所以这些心得难免也存在错误,有些也仅为个人观点,还望更多高手们指教! 来源: 黑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