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收购爱立信 被思科收购感意外



当网迅创始人朱敏坐到面前,他平静而朴实的笑容让我们很难相信,眼前的人刚刚经历了32亿美元的高额交易。

    同新一代科技富豪相比,朱敏的经历更具有戏剧性:10年农民生涯,1年多建筑工人经历,生儿育女数年后考入浙江农业大学;36岁叩响美国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大门,并第一次接触电脑;48岁创建网迅,并一举成为硅谷华人高科技创业界代表人物。

    3月15日,全球最大网络设备生产商思科宣布以32亿美元现金收购全球商用网络视频会议系统主要提供商——美国网迅(WebEx),收购价约合每股57美元,较网迅3月14日收盘价46.20美元高出23%。在这桩高价并购案之后,记者独家采访了网迅的创始人朱敏。

    开始创业就和微软交手

    朱敏是一个自信的人。在两个小时的访谈中,他频繁地用“一定”这个词来表达自己的判断。

    (中国计算机报副总编:童铭):您是怎么想到做网络会议这个产品的?

    朱敏:技术的发展脉络是:从计算机提高个人生产力,到计算机由数据库联接起来,共享一个数据库,共享文档;再到之后的局域网和广域网,可以互发E-mail。我一直在想,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之后是什么大东西呢?

    一开始我选择了ERP,但是后来发现,ERP要吸引到风险投资非常难。后来我终于想到,网络会议这种形式比较好:E-mail发过来后,发送和接收方可以组织共同的会议,同步协作。

    于是我从1990年开始做第一家公司Futurelabs。刚成立Futurelabs时,我买了几张Novell的卡,简单搭了一个局域网。我和儿子、女儿利用周末晚上,终于做出了最早的网络会议版本。后来,微软把NetMeeting和Windows操作系统免费捆绑。于是,我们被迫尽快将公司以1300万美元卖掉,我个人得到400万美元。Futurelabs就这样被微软打败了。

    童铭:您一开始创业的预期是什么?

    朱敏:1997年初,我创办了网迅。汲取之前的教训,我希望网迅和微软的商业模式有很大差异。我给它的定位是做服务,也就是早期软件作为服务的概念。视频只是我们产品的一部分,WebEx真正是数据和应用共享的概念,可以让很多人实时协同工作。因此,网迅的业务更像电信增值业务。

    当时想做一个大公司,但是能否达到这个目标,自己也没有把握。我们当时创业的时候,公司大楼的旁边,一边是Hotmail,一边是Junglee。后来Hotmail以40亿美元被微软收购。第二年Junglee以28亿美元被亚马逊收购。看到两边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邻居都卖到一个好价钱,我们不服气,也着急。但后来我们还是坚持自己发展。

    我没想到能做成超过30亿美元的公司,而且还是在和微软竞争的情况下,尽管创立之初就想避开微软。

    童铭:微软是否也很看重这个市场?

    朱敏:是的,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请我到他那里坐了两个小时。我们展示了我们的产品,并指出和微软的NetMeeting定位一样。他看后,噌地跳起来,大声说道,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后来,在很多场合,如与MCI战略合作仪式上,比尔·盖茨都是亲自演示NetMeeting的产品,为产品加分。

    低价劳动力成就网迅竞争力

    中国的低价劳动力让朱敏能够花很少的钱,做很好的技术,这是让网迅能在美国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的关键原因。

    童铭:可不可以说,您成功的要素在于网迅的技术和市场?

    朱敏:对。更重要的是利用中国低价的知识劳动力。我们之所以有这么强的技术,是因为有1000名这方面的工程师。其中有800人在中国。这样,我们的研发成本就比别人小很多。我们第一次的产品是基于Windows NT平台,第二次我们把它搬到Unix平台上,之后我们还搬到Linux上面去。一般的公司没有很好的成本控制,不可能这样一轮一轮地“折腾“。

    童铭:收购前,网迅有16000多个客户。这里面中国客户比例如何?

    朱敏:每个季度网迅几乎都能拿到1000个客户,但中国客户的比例很少。因为网迅的产品一般是跨国公司用得比较多。当然中国的很多外企也用。大的行业,如金融、医疗等都有很多网迅的客户。

    童铭:如果没有思科收购,你将如何与思科、微软竞争?

    朱敏:我们一开始就和世界的IT巨头同场竞技。我们1991年开始的时候,Sun出来产品ShowMe,1992年IBM推出person to person,但这些产品三年后就销声匿迹了。很快,当时英特尔的CEO葛鲁夫说,英特尔每年将投10亿美元,打开市场。结果第一年英特尔确实投入10亿美元,第二年有少量投入,但第三年也销声匿迹了。之后微软、Netscape出来也没有成功。后来,Oracle、思科、朗讯出来,IBM后来买了网迅一个小的竞争对手的产品和Lotus Notes集成在一起。思科也在1998年买了一个瑞士公司WebLine。IBM对网迅也一直有很强的收购意图。

   被思科收购有些意外

    在被思科收购之前,IBM、微软等大厂商都向网迅抛出了橄榄枝,但网迅最后还是投向硅谷的通信制造巨头思科的怀抱。

    童铭:之前您有没有想到网迅被思科收购?

    朱敏:没有。因为之前最有可能收购的是微软和IBM。思科这次的收购价相当于网迅去年销售收入的8倍。

    当然,我们和思科还是很有缘份的。网迅现在的办公楼就是思科当年曾经用过的大楼,后来思科自己造了新房,搬走了,旧楼就被网迅买过来。思科就是在那里发迹的。

    实际上之前,我们也和思科交流过很多次。1996年开始和思科接触的时候,它刚买了我们的竞争对手WebLine。后来,WebLine死掉了,我们又去和它讲。思科以微软是他们最大的合作伙伴而网迅的产品和微软竞争为由,再次拒绝了我们。一直到有一次会上,思科的总裁宴请思科重要的客户,在花旗银行、波音等众多大客户外,网迅也受到邀请。通过那次宴会,思科的总裁才第一次知道,网迅是一个大的增值业务的提供商,也是思科的大客户。后来,随着思科感觉到通信和软件融合的趋势不可阻挡,同时自己的硬件利润也开始下降时,对我们就更感兴趣了。

    童铭:为什么您认为微软、IBM、思科三家中,思科是最合适的?

    朱敏:思科首先是兼并的能手,它对于兼并的企业通常都允许他们有独立品牌、独立体系。第二,思科是做通信出身,对通信有深刻的理解。网迅产品正好是介于软件和通信之间。在技术上,网迅的产品属于第五层到第七层。这也和思科很互补。

    童铭:在渠道等方面是否也互补呢?

    朱敏:对,思科现在是一个渠道很强的公司。作为公司竞争力的三个方面:技术、渠道、运营中,微软擅长技术,思科擅长渠道。所以思科不断买最好的技术和加强渠道。就像之前收购的Linksys,是看中它的渠道,这次收购网迅也可以增强渠道,同时可以帮助他们开拓中国市场。

    当然,思科在运营上面还有待提高,同时他对软件没有找到感觉,特别是应用软件。网迅的Webex是一个应用软件,如何整合,对它也是一个挑战。

    童铭:被思科收购之后,网迅会有什么改变?

    朱敏:除了没有自己的股票以外,其他都会完全独立。

    童铭:怎么看微软和思科的竞争?

    朱敏:将软件作为通信的应用来说,将来是一个蓝海。现在双方在的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电信的空间比软件的大许多,也比电信设备大很多。所以大家都看到这个机会,两家都希望在这个领域获得先机。

    Email作为互联网的非实时通信花了30年才变得普及起来。将来互联网的实时通信,可以做出很多应用,也需要很长时间普及。目前,互联网的实时服务只有不到1%的用户在用,如果这期间有某个企业找适合的商业模型,会颠覆整个产业。

    童铭:思科收购网迅是为推动路由器硬件的销售,还是为自身转型铺路?

    朱敏:两者都有,这其中视频是思科的一个最大机会。当视频在互联网上发展起来,会大大推动思科统一通信的进程。思科也想往应用转型,但这个转型不会太快,毕竟它是传统的硬件厂商。

    世界级大企业必将在中国出现

    两年前,朱敏就辞去了网迅公司总裁的职务,专心回国发展。在朱敏看来,中国将孕育出下一个改变世界的企业。

    童铭:您创办公司后接触过很多大公司,是否一开始就打算卖掉这个公司?

    朱敏:我们觉得我们做的东西太具战略性,只有通过一个大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当然我们目前已经做得很成功,“网迅”这个词在美国现在变成一个动词。大家一说到网络会议就说“Let’s Webex”(让我们开网络会议)。而真正能让网迅在网络会议领域发扬光大,只有思科这样规模的公司才能做到。

    其次,作为中国背景的公司,在美国还有许多看不见的天花板。比如竞争对手的销售人员会针对你的公司制造很多谣言。

    童铭:你对在中国做事感受怎么样?

    朱敏:我在国内孵化企业快两年了。我希望我孵化的企业能够上市,也希望我以后能够每年都能孵化出上市的企业,在中国做出比美国更精彩的企业。我相信,中国至少会出现一家能够在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公司。

    童铭:软件作为服务,对于中国有什么机会?

    朱敏:这对于大家来说都是机会,因为现在还没有人能完全做好。

    回顾软件发展的历史,网迅赢在软件第三次革命的最开始。第一次革命是PC提高白领工人的个人生产力。这个革命的领袖是微软和英特尔。第二个革命是在PC局域网、广域网连起来的时候,协同工作的革命产生。最大的代表是甲骨文和Lotus,通过数据库等应用把协同工作搞出来,也就是把白领的流水线建起来——CRM和ERP其实是白领工人的流水线。

    第三次革命是来自互联网,这使得企业里面出现一个生态链,社区软件的革命。这时软件的特点是,以服务的形式提供出来,因为不可能是一家公司独家运营。同时,这个产业的规模将比原来要大十倍。企业软件能够做出几千亿的公司,生态链的规模能够达到原来10倍以上。

    童铭:您认为第三次革命中哪些潜力公司会被VC看重?

    朱敏:凡是革命性的软件都不是投资人投出来的,微软、Oracle等公司概不例外。第三场革命的主角也不会是投资人投出来的。我也是投资人,我深知投资人几乎不可能投资出革命性的企业。革命性的东西,最初就能盈利,最多只要100万美元就能够盈利。雅虎、Google都是如此。他们很早就有良好的盈利模式,会像野火一样烧遍业界。

    童铭:您觉得有可能出现革命性的方向有哪些?

    朱敏:E-Service这个领域很有前途。现代服务业在中国能够做得非常好。虽然E-Service到软件作为服务中间还差一步,但是我觉得这一步已经差距不大。在这中间,中国很有希望有雅虎、Google、Oracle这样的大企业出现。

    童铭:您现在看好哪些领域?

    朱敏:我看好现代服务业,这是一个用IT让服务行业产生革命的领域。我认为,第三代IT革命就会发生在这个领域,一定有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利用软件提供服务的平台。我也想在这个领域做点事。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70882.html

更多阅读

索尼爱立信反击被购传言:首开一线城市旗舰店

  iPhone 4S、LG P990、HTC sensation、小米手机、三星GALAXY SII……你或许只能从“单、双”上判断,这些使用“双核”处理器的智能手机就是比单核手机好。而市面上恰恰有一些手机品牌,即便在自己的旗舰机型上,亦还未动双核处理器的

爱立信:拒绝被超越(2)

 在被任命为爱立信CEO之后,卫翰思还多了一个身份——ST-Ericsson的董事会主席。ST-Ericsson是2009年2月爱立信移动平台事业部和意法半导体(ST)成立的股权各半的合资公司。这家公司提供了移动多媒体、连接和平台解决方案。ST-Ericsson

爱立信:拒绝被超越(1)

 向服务市场早早转型让爱立信得以在上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王位,但下一个10年,爱立信需要依靠非凡的想象力,再一次将机会抓在手中  □ 记者 吴丽  过去的几年中,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巨头瑞典爱立信公司一直在转型,把手机业务与索尼的

索尼爱立信 思文凯为何离开爱立信?

  有评论认为,思文凯此时离开爱立信,是因为爱立信在经过百年历史之后,遇到了新的瓶颈。  文|本刊记者 胡祥宝    出处|《英才》杂志8月刊  6年前,互联网经济泡沫危机之后,“锁匠”出身的思文凯选择了“受命于危难之间”,挂帅全

声明:《思科收购爱立信 被思科收购感意外》为网友阳光宅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