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变幻无常的经济命运:大滞胀》
那么为什么人类要源源不断地印刷出来越来越多的纸币呢?这似乎是给研究"通货膨胀问题"的专家们出的一道难题。其实,印钞机如同一位魔术师,它不断地在人们眼前表演金钱的幻术。而人类之所以成为它最忠诚的观众,在于一个古老的错觉--金钱与财富的错觉。 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两个多世纪前写道:"财富由钱币或金银构成这一普遍存在的观念,是自然而然地因货币有两重作用而产生的,一是作为交易的媒介,二是作为价值的尺度……想要富有,必须取得金钱。按照通俗的说法,财富和金钱,无论从哪一点看来,都是同义语。" 这种"通俗的说法",意味着人类一个最古老而又最顽固的错觉:把"金钱"和"财富"混为一谈。财富,是那些已经生产出来并供人们消费的东西,比如我们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住的房子,供我们使用的铁路、公路、车辆、轮船、飞机、工厂和学校,还有用来娱乐的钢琴、绘画和书籍等等。而"金钱",是我们手中那些那些充当"价值符号"的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或计算标准。
![第3节:诡异迷局与豪情赌局(3)](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415117410818.jpeg)
但是,财富与金钱之间的含糊表达总是普遍存在的,二者极其容易混淆。这种混淆,很容易被印钞机的掌控者钻了空子,以此施展一场掠夺人们财富的骗局,比如上文提到了1949年上海的通货膨胀。其实这样的例子,从远古开始就一直存在,人类历史上屡见不鲜。 正因为如此,进入工业社会的几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们广泛地研究了货币问题。对于现代的通货膨胀,主要有"货币主义"(Moneytarism)和"新凯恩斯主义"(New Keynesian)的不同解释。 "货币主义"将通货膨胀方式的"罪魁祸首"直接归结到印钞机的掌控者--也就是政府和中央银行。而"新凯恩斯主义"将通货膨胀分为三种主要形式,即"三角模型",包括需求拉动通胀(Demand-pull Inflation)、成本推动通胀(Cost-push Inflation)、固有型通货膨胀(Built-in Inflation)。需求拉动通胀是高需求造成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胀是因为"供给震荡"所造成,如石油价格提高引起的通货膨胀,这是二战之后经常发生的现象;而固有型通货膨胀是因为工资的不断提高,继而造成产品价格的上涨。 且不论上述两种经济观点谁胜谁负,货币发行,毕竟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了。随着工业社会金融体系的发展和"中央银行"系统的完善,各国政府都在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调整利率等手段,来稳定物价,求得经济快速发展。政府确定新发货币量的依据,就是"经济增长规模"。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