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变幻无常的经济命运:大滞胀》
在缺少有效金融监管的铸币时代,通货膨胀几乎是解决政府财政困难最直接、最有效和最快捷的办法。如同一剂饮鸩止渴的"虎狼药",又如同令人欲罢不能的毒品,让政府非常容易"上瘾",不能自拔,直至陷入自我毁灭的深渊。然而,在古罗马帝国之后,只要能够救得了国家财政的一时之急,很多统治者还是心甘情愿去吃这剂"虎狼药"。这,自然是后话。
![第17节:货币的神奇与魔法(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414990586829.jpeg)
白银的泛滥,贫穷的开始 与柏拉图如出一辙,著名的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也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经济学家"身份。不仅如此,哥白尼还是早期货币数量论的奠基者之一。 1519~1528年年间,哥白尼曾担任波兰国王丁格蒙德一世的货币改革问题顾问,并于在1526年撰写了《论铸币》一书,提出了今天称为"货币数量论"的思想,以及不少进行币制改革的建议。 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使得黄金、白银等美洲产的贵金属大量流入欧洲,引起欧洲的物价普遍上升1~2倍,这种现象称为"价格革命"(Price Revolution)。"价格革命"也严重影响了哥白尼的祖国--波兰,很快就造成了国内的纷争、动乱、土地荒芜和货币贬值。 针对这种现象,哥白尼指出:"当货币过多时,币值就要下落……货币贬值大概是因为它数量过多。"哥白尼把铸币定义为货币,把本价金属定义为商品,由此论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货币增加引起货币贬值是由于"铸币本身成色减损","铸币分量不足",或者"铸币长期使用造成的磨损和破碎"。这样,铸币相对于本价金属(如金或银)贬值,本价金属价格就上升了。这就是对于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解释,也正是"货币数量论"的核心思想。 哥白尼认为,要稳定经济,必须稳定币值,稳定币值就必须使铸币有其与本位金属相同的价值。他所主张的币制改革就是收回不足成色的铸币重新炼铸,使之成为足成的铸币。通过这种办法,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这种观点与后世一些经济学家可谓不谋而合。比如19世纪初,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在英国国会的"金块与反金块"争论中,他作为金块委员会委员,也提出了与哥白尼类似的限制"分量不足"铸币的主张。 然而,尽管当时一些学者们不欢迎"价格革命",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但它促进了欧洲国家阶级关系的变化。手工工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农牧场主,以及新贵族们,都纷纷从中获得了利益。而按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则大量破产。同时,对英法等国家来说,价格革命还有另一个作用,即初步理顺了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时期的价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