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变幻无常的经济命运:大滞胀》
这次金融灾难,史称"密西西比泡沫",为资本主义发展早期的"三大历史投机泡沫"之一。与此同时,1717年到1721年的三年间,巴黎物价急升一倍,所以又被称为"约翰·劳通胀"。 金融创新的基础是信用,而金融泡沫的崩溃,则源于信用的流失。发生在资本主义早期的密西西比泡沫,实际上已经奠定了日后无数次货币危机的基本模式。正如美国20世纪著名的制度学派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Galbraith,1908-2006)所说:"价格的下跌总是比上涨更加迅猛,一只充足气的气球一旦被戳破,就不会有条不紊地漏气。"
![第26节:空手套白狼的游戏(6)](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414948820314.jpeg)
三大历史投机泡沫 密西西比泡沫与郁金香泡沫、英国南海泡沫一起被称为三大历史投机泡沫。 "郁金香泡沫"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16世纪中期,郁金香从土耳其被引入西欧,到17世纪30年代,一些珍品卖到了不同寻常的高价,这一时尚导致了一场投机狂热。到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竟以40头公牛的价格售出。随后郁金香价格大跌,成千上万的人因投机行为倾家荡产。 18世纪初,英国经济活跃,股市看好。英国南海公司与政府交易,换取了特许经营特权,为了刺激股票发行,该公司还接受了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于是投资更为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飙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与人们预期严重背离。 1720年6月,英国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许多公司被解散,也涉及南海公司,造成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票,股价一落千丈。史称"南海泡沫"。 郁金香泡沫只是商品炒作,而南海泡沫和同一时期的密西西泡沫却发生在金融市场,也都具有官方背景,而造成的损失也都涉及广大中下层百姓。从这一点来说,南海泡沫和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现代特色"。 在股票崩盘中倾家荡产的法国人,一致认定约翰·劳是头号骗子。一时,曾经风光无限的约翰·劳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法国最终又不得不恢复到以金属硬币为基础的旧体制。密西西比泡沫的破产,连累"银行"这个名词在法国被诅咒了一个世纪。而约翰·劳本人,也只得重演当年故伎--逃亡,他连夜出走比利时。九年之后,约翰·劳在无穷追悔之中客死于威尼斯。人们为他写下了这样的墓志铭: 这里长眠着那个著名的苏格兰人, 他的金融才能无人匹敌, 他用最简单的代数法则, 把法国变得一贫如洗。 如果货币数量过多,就会导致货币信用遭到破坏。因此,弗里德曼认为,除非货币数量受到控制,否则任何信念价值都会遭到破坏。长期以来,对货币数量有效的控制,是通过货币与商品之间的联系达成的,这种联系是价格水平的锚。所以,美国著名数理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1867~1947)也说过:"对于相关国家,拔锚起航是一个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