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解读变幻无常的经济命运:大滞胀》
1851年至1855年,美国的黄金产量占全世界的45%,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金国。然而,1861爆发了美国南北战争,这些黄金大都成为美国购买武器物资的支出流出美国。黄金的不足,迫使美国恢复金银复本位制度,即黄金和白银同时作为货币流通。 在战争爆发初期,南方军节节获胜,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政府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别无选择,只能发行新币。 1862年2月,国会通过《货币法》,授权财政部长蔡斯发行1.5亿不可兑赎金银硬币的新纸币。这种新货币使用绿色的图案以区别与其他的银行货币(Bank Note),史称"绿币"(Greenback,也称绿背银币)。这种新货币的完全没有金银等金属做抵押,并在20年里提供5%的利息。 1862至1864年,为支付战争费用,联邦政府共三次发行这种没有贵重金属支持的信用货币,总额是4.5亿,几乎占到了全部流通货币的一半。大规模的货币扩张,自然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南北战争结束之后,按绿背纸币计算的物价已经翻了一番。 由此看来,美国百年来实行的纯粹的信用货币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美国必须以金属作为纸币发行的支持物了。 于是,经过诸多讨论,美国在19世纪70年代采用了事实上的金本位制。1873年,美国通过了《1873年铸币法案》,废弃了白银,采用了黄金本位制。此后美国不再铸造银元,白银只被用来铸造辅币。 反对这一法案的人,将其称为"1873年罪行"。因为,采用单一的金本位制度往往会减少货币基础。从1874年到1896年,美国的物价一直下降,因此这段时间被经济史学家称为"萧条时期"。国会和行政部门受到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要求通过无限制地自由铸造金币和银币恢复金银复本位制度。

1878年的"布兰德-阿利森法"实际上对此作出了妥协,美国又恢复了金银双本位制。1896年,美国民主党人士布莱恩,甚至以"要求恢复白银本位"为政纲竞选美国总统。 然而,早在1887年,苏格兰三位化学家发明了氰化法,这种方法可以从低级别的金矿石中提炼出黄金。1896年,非洲的金矿使用这种方法,使世界黄金产量突然大增,从而断送了布莱恩的政治前程,当然,也断送了银本位的"前程"。 其实,金本位制和天然具有通货膨胀倾向的银本位制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全世界白银供给速度远远高于黄金,白银相对黄金不断贬值。如果实行金银复本位制,对美国的货币需要来说,是如同饮鸩止渴的短视之举。加之其他国家不断用白银来套换美国的黄金,就会使美国财政部的黄金储备更加迅速地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