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就14日哥本哈根大会上的“中国突围”话题做了主题报道。评论员们的出发点都是对抗性的,认为:美欧大搞“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将矛头对准中国是大错特错,而中国陷入了必须“突围”的状态。其实,从军事的角度讲,如果谈判双方的矛盾达到了尖锐程度时,任何一方都应该考虑:如果矛盾不可调和,必然产生根本性对抗对峙时,怎么做?如何做?
据外国媒体报道,哥本哈根大会上还有展览馆,为各国用来aihuau.com展示、宣传和新闻发布之用的。作为凡好事都能抢第一的美国,又抢了一个最好的展馆位置,并且在开会的前一天,就将设计装饰考究气派的展馆展示给了全世界,自然配备有漂亮的宣传册子、传单等纸制文件,和专业人士的不断讲演传播。在声势上美国又做到了盛气凌人。
美欧表示对中国的碳减排将不予以资金上的支持。而中国官员表示: 中国减排不需要发达国家资助;中国没有期望来自美国、英国(和其他国家)的资金流向中国。
美国除资金态度上的强硬外,在碳减排的承诺上,要求中国的承诺要具有国际约束力,并做到“可衡量、可报告、可核实”,必需的减排措施会得到执行。而要做到这种程度,我国的官员向亚非表示是不可实现的。
鉴于此,我们应审慎考虑: 如果哥本哈根大会的国际协议对我国不利,那么,我们将如何计划、安排和实施经济改革,以及直接影响到经济方式、经济模式转变的政府机制改革。
如果国际协议对我国不利将直接影响到至少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碳减排的承诺及国际监督的压力,很多耗能大的产业和企业都将难以生存,例如硅钙合金的生产企业,就将被取消,在没有新技术和新原料替代的情况下,这些企业的资产就会变成一堆破烂,包括大耗电量的老式旧电炉就会变成废铁,只能当做废品卖掉; 破旧的生产作业架台和工人宿舍也将被废弃,老板和工人都将无事可做。
2、政府的政策措施都必须要透明化,因为政府需要定期向世界披露碳减排措施的实施情况,包括统计数据,这将对我国政府的工作能力是个极大的挑战。政府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服务型机制改革将势在必行,但这尚需花大力气对公务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3、企业碳减排和碳足迹的测算和信息披露越来越变得严格,这使本来竞争力很差的生产企业又将增加一大块运营成本,将使很多企业真正成为无利可赚的血汗工厂。
4、使我国外贸出口的形势更加严重,美欧竖立起来的低碳屏障,将大大增加我国目前出口产品的成本,而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根本不会在短时间内提升,这些产品能否真的在国内需求市场上找到出路?
5、基于我国在低碳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的低下,在短时间内能否寻找到新的经济点?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产业,如何解决因淘汰高耗能企业而又产生的新失业大军?没有新兴的产业,又如何提高民众的收入?没有持续的和迅速增长的收入,又用什么来拉动内需?
这一系列必须思考的问题,不仅仅是政府和企业所焦虑的,更是媒体应该引导的。媒体的责任和功能就是应该站在最宏观的角度和高度,启发各群体、各阶层、各职业的民众,去思想、分析、判断并提前计划和安排。事后的叙事式表达不是媒体的本职。
现在中国更迫切需要更多有智慧的思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