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快和慢一举兼得: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快》
直到16世纪初,大多数手工作坊主依然只为了糊口劳作,丝毫没有加快生产速度的想法。然而有几位厌倦了手工作坊缓慢的工作节奏,其中最著名的是约翰内斯?古登堡(Johannes-Gutenberg)。他发明了新的活字印刷术,替代了以前费力耗时的手工抄写工作和笨重的雕版印刷术。不久之后德国的一些城市成立了大学,商人们也逐渐开始重视读书的作用,整个社会对书籍的需求不断增加。虽然可以采用传统的办法多雇用一些工人手工抄写,或者多刻一些印刷版,但是古登堡发明的方法更加方便快捷。后来他还发明了铅字筐和铅版,这样书籍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一半。
![第32节: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快(3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384564016636.jpeg)
这种降价的趋势一直延续到了16世纪。古登堡改革了以前沉闷的印刷工具,一夜之间印刷速度就有了飞速提高。在德国宗教改革期间,新的印刷技术通过了考验,这种印刷术广泛流传并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其他人很快也意识到这种新型技术的重大意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仿造他的技术,他也并不想刻意隐瞒自己的技术。1500年左右,德国的60个城市里大概有300多个印刷作坊,这些印刷作坊还把印刷技术传播到了欧洲其他国家。印刷领域的那些具有早期资本主义意识的大企业家一如既往地利用一切机会来加快印刷速度。德国美因茨的大企业家约翰内斯?富斯特(Johannes Furst)专门借给古登堡资金用来发明印刷机器,不久之后他又利用法律手段将古登堡的成果据为己有。16世纪初安东?库佰根在纽伦堡开办了一家印刷作坊,该作坊一共有24台印刷机和100名工人,整个作坊进行了分工,一切井然有序。这两位企业家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清楚地意识到提高书籍印刷速度能带来巨大的利润。在古登堡时代,一个熟练的印刷工人每天可以印刷300张。16世纪末,一个工人一天可以印刷1 000张。到了1700年,每个工人一天要负责印刷3 00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