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萧条时代与民众幸福生活保卫战:大失业》
美国的这次经济萧条,与以往相比还有一些不同的特质。"次贷危机"造成的结果是金融业的瘫痪和信用的枯竭,这对于服务业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而美国恰恰是一个服务业占主导、服务业吸收大量就业人员的典型国家。
![第5节:失业,全球经济的阴霾(5)](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383418765707.jpeg)
根据美国劳工部2008年12月份的一份报告,最令人担忧的当属服务业就业人数减少了37万人,这不仅意味着服务业这个"就业主体"的疲软,还意味着消费支出的继续下降,也就预示着以刺激消费支出来振兴经济的这种做法,其效果将打上很多折扣。 面对次贷时代"金融创新过度"所导致的一系列"连锁灾难",美国的失业问题变得空前复杂。只有金融信用重新循环起来,使服务业恢复元气,才能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然而从目前来看,美国政府已经注入近万亿美元的流动资金,也只是勉力维持住了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转而已,距离重振经济的目标还差得太远。 如果说美国的情况仅仅是西方国家的代表,那么在中国,情况又如何呢? 尽管数年来两位数的GDP增长水平,在2008年下降到了9%,但中国经济仍然在全球范围内"一枝独秀"。尽管我国政府已经公布,受金融危机影响,2000万农民工已经失业;尽管北京、上海各大都市的知名公司中,时常有裁员事件发生;尽管新闻媒体不断呼吁,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将比往年更为艰难。然而,一切仍然显得相对平静。 的确,经济变化对百姓生活的具体影响,有一定的滞后作用。尤其在我国,30年高速增长造成的盲目乐观情绪,使人们很容易对问题的存在视而不见。而也许正是这种"视而不见",会对我们的将来生活构成可怕的"杀伤力"! 在21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中国的失业率的确呈现下降的趋势,甚至到了2008年的上半年,还存在的"民工荒"的现象--珠三角地区许多工厂招不到足够的工人。然而,到了2008年末,同是珠三角,却有大批失业农民工不得不提前返乡了。情况恶化之快,未来难题之多,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这种猛烈的变化,与中国出口导向型制造业的畸形发展是分不开的。过去,中国与美国经济的典型循环是:美国公司向中国企业投资→中国企业制造并出口赢利→中国购买美国国债作为外汇储备→美资继续投资中国赚取利润…… 这意味着,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为美国提供了便宜的商品,使得美国人从低端制造业"脱身",集中发展其金融服务业,得以现实他们"享誉全球"的消费方式--提前消费、赤字消费,或称泡沫消费。而高度发达的金融服务,又使得美国人可以用贷款消费的方式来维持高水平生活。与其同时,美国跨国企业投资中国所赚到的钱,以及中国购买的大量美国国债,又支持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这个互相促进,最终导致美国金融业过度创新,大量金融衍生产品形成一环扣一环的连锁效应,只要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则是整个金融系统的"山崩地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