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萧条时代与民众幸福生活保卫战:大失业》
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HerbertHoover,1874~1964)已经无法应付这种局面,由于疲劳和发愁而眼睛红肿,意志消沉。有一位雕刻家曾形象地说:"如果把一朵玫瑰花放在胡佛手里,它也会枯萎。" 至于与失业有关的统计数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是失业率升至25%,实质工资下跌42%,而一些学者估计的失业率则为30%以上。 1933年美国的失业者高达1700万人,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四分之一。可想而知,当一个国家至少四分之一劳动人口失业时,经济和社会将是什么情景。 记录美国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一书,曾这样写道:"千百万人只因像畜牲那样生活,才免于死亡。"这一情景描述的正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民生状况。 当时,人们要无休止地寻找工作,但总是毫无结果;储蓄无情地减少,节衣缩食来维持生活;很多人流落街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关于失业者如何某生,1932年前后流传着很多真实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 有人通宵守在底特律职业介绍所门口,有人为了找工作步行900英里。在西雅图,因失业而领取救济的队伍排成4行,长达几条街。华盛顿州有人到树林里放火,为的是能让人家雇他当救火员。所有人找工作都难于登天,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失业者。 成千上万的失业者沦落为流民。1932年,有200万美国人在四处流浪。他们无家无业,混迹于城市的广场、公园、铁路沿线,住在用木箱板或废铁皮搭起的"胡佛村"里。
![第27节:大萧条故事:失业难免寒酸(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382931140405.jpeg)
男人们自己动手卷纸烟。孩子们到处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妇女们把旧被单剪开再把两边缝接起来,这样就把中间磨损的地方分移到两边去了。甚至有一些家庭主妇终日在码头上徘徊等待,一有腐烂的水果蔬菜被扔出来,就上去同野狗争夺。为了省电,每个家庭都改用25瓦灯泡。许多人家把收到的祝贺圣诞的卡片保存起来,在第二年改寄给别的朋友。甚至还有人全家走进垃圾堆捡骨头和西瓜皮来啃。因为蛆虫太多,芝加哥市有一个寡妇在捡东西吃时总是先把眼镜摘掉,眼不见为净。 大萧条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灾难,它引起了整个美国的消沉、不满和怀疑。失业使得人们情绪更加冲动,思想更加激进,将近四分之一的无业人员都同意这种观点:"革命对这个国家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甚至有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对帮助他的社会工作者说:"这些日子,思考是危险的,请别烦我。" 全国各地到处都出现了反饥饿游行,密歇根州的迪尔波恩市还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失业骚乱,导致了流血事件的发生。城市和农村不断滋生的骚乱,动摇着资本主义大厦的根基。无家可归的退伍军人组成的补助金大军,赞成专家治国的反资本主义运动,静坐罢工的农场假日运动,让资本主义制度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