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萧条时代与民众幸福生活保卫战:大失业》
还有一些失业女性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自谋职业"。她们拾起了老祖母传授的古老手艺,在家庭中制造肥皂、染色、制衣、烤面包、做蜜饯、烘干水果、腌制泡菜、制作草药。她们的手工制品比工厂生产的同类产品更为便宜,有不错的销路。有数据说明了这种新式家庭作坊的兴旺:1931年用来腌制食品的玻璃缸的销售量,超过了此前11年中的任何一年,而同时,对罐装食品的需求却逐渐减少。 大萧条是件坏事,但是也在客观上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如果一个男人养活不了整个家庭,就迫使很多女性,包括白人女性也去工作,有些女性带着孩子甚至背着孩子去上班。正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几个知名的妇女运动领袖,如玛莉·麦克里欧德·贝颂,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非裔美国女性教育者;弗朗西丝·帕金斯,美国第一位女性内阁成员,她提倡8小时工作制,主张实行更严格的工厂安全法规,以及各种保护妇女和儿童劳动力的法规。 由此说来,西方的妇女运动更多的是一个改良运动,它有点水到渠成的味道。正是从大萧条开始,直到20世纪50年代,女性慢慢走出家庭,进入社会,确立了今天的女性就业格局。 缩水的幸福--合住房与午餐肉 大萧条使得美国人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些变化一直影响到今天。 在20世纪30年代,那些代表"幸福家庭生活"的电器,如电烤箱、搅蛋器、咖啡渗滤壶、洗衣机、电炉、缝纫机等,都卖不出去了,1930-1931年间,还减少了大约4万部电话,而家用轿车的销量,更是自由落体一样下坠。 而另一些商品却成为萧条时代的新贵。比如冰箱,因为能够储存和节约食物,便迎合了市场。还有香烟,作为医治"大萧条过敏症"的一种安慰品,其产量从1930年的1230亿支,增长到了1936年的1580亿支。 大萧条之前,美国餐馆的数量比家庭的数量增加得还要快,而大萧条之后,餐饮行业的生意减少了63%,多数家庭放弃了"上馆子换换口味"的奢侈。 在大萧条时代,美国人霍梅尔(JayHormel)发明了廉价的午餐肉,成为普通大众"挨日子"的首选。午餐肉的主要材料是猪肉、糖、盐、水和马铃薯淀粉,再加点硝酸钠让肉块永葆粉红色。当时很多人买不起肉,而午餐肉比牛肉、猪肉便宜,打开就能食用,正是它帮助很多纽约人渡过了难关。 午餐肉不仅是大萧条的标志,它还被誉为"帮助美国打赢二次大战的食物"。二战期间,午餐肉成了美军日常食品,并随着美军征战各地而迅速推广至全球。

后来随着战后经济复苏,以及健康饮食主义的兴起,午餐肉渐渐从美国人的生活中淡出。而到了2008年,金融海啸重挫经济,又令午餐肉"东山再起"。午餐肉制造商、明尼苏达州奥斯汀市的霍梅尔食品公司,不得不24小时轮班生产,以满足市场的庞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