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萧条时代与民众幸福生活保卫战:大失业》
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180亿美元,美国政府借此修筑了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还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计划。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艺术和建筑也是由政府项目来支撑的,比如"公共工程艺术计划"和后来的"联邦艺术计划"。这些计划根据美国历史和文化来选题,所雇佣的艺术家在某些时期超过了5000人。图为雕塑家格鲁·博格勒姆在工程振兴局(WPA)的资助下完成的拉什莫尔纪念像,又名"总统山"。 罗斯福新政的另一个成就是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驯化弱肉强食的"冷血资本主义"。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
![第37节:大萧条故事:失业难免寒酸(12)](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5382879210056.jpeg)
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不能照顾老者和病人,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轻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保险金的来源,一部分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交付,另一部分则由联邦政府拨付。 1881年,俾斯麦就为德国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而美国直到1935年才正式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比德国晚了近半个世纪,也比欧洲许多国家滞后了三四十年。然而,美国的社会保障立法是最为完备的,很多政策至今为世界各国政府所借鉴。 1937年5月24日,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受到广泛注意的关于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并于1938年6月14日通过。这就是《公平劳动标准法》(又称《工资工时法》),它的主要条款包括:每周40小时工时,每小时40美分最低工资;禁止使用16岁以下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使用18岁以下工人。 关于最低工资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日后陆续有所调整。《公平劳动标准法》中的很多规定,如"40小时周工时制"和16岁的最低工作年龄,至今仍为很多国家沿用。 美国梦不变 西方的经济危机,恰恰成了前苏联大国崛起的良机。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抓住了"大萧条"这一千载难逢的时机,从西方引进技术、大量进口机器、吸引国外贷款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智力进口"。 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前苏联工作。1932年,在前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919人,技术人员10655人,分别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